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用人关系民风善恶

刘余莉教授主讲 

  
  《后汉书》上讲道:“务进仁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一定要进用贤德的人,让他们来处理朝政。如果是真正贤德的人在位,不过几个人,社会人心就会得到转化,民风习俗也会由恶变善。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皇帝把儒、释、道三家的大德选为国师,自己跟着国师学习,对国师礼遇有加。因为儒、释、道的大德们都能够身体力行,而皇帝又对他们如此恭敬,通过“上行则下效”,整个社会就兴起了追求道德、爱好仁义的风尚。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选拔那些德才兼备、对传统美德有认知的人,每天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相信不过两三年,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广东一个县的电视台每天都选择最佳时段,在新闻联播前播放一小时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整个县的风气逐渐好转,不孝敬父母、兄弟争讼的人有所减少,离婚率也下降了。有一次,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按时播放这个节目。出乎预料,有很多老百姓纷纷打电话到电视台来咨询情况。这说明,只要有一个频道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美德,人们就能分辨是非善恶,从而做到扬善抑恶,达到一正压百邪的效果。所以说社会风气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任用的人是否贤德。
 

  《文子》中指出了国家不任用贤德之人的原因。“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清朝自康乾盛世直至慈禧专政的历史,恰反映出贤德的人得不到任用的原因。康乾盛世时,有请儒、释、道的大德到宫廷里讲经的传统。皇帝带着群臣、妃嫔一起学习,上下思想高度一致,连自私自利的心都很少萌发。但慈禧太后当政后,她每天听讲经,总感觉这些大德在讲她,她就废弃了宫廷讲经的传统,于是自私自利的心又开始生起。最后,西方的列强看到中国有机可乘,就挑起侵略战争。


  因此,领导者之所以不能任用贤德的人,没有兴起教化,原因是他自己的欲望太多。自己欲望太多,就不愿意听圣贤教诲,因为听后他也做不到。他知道民众学后,就能分辨是非善恶,即使是民主选举,也不投自己的票,所以他不任用贤德的人,唯恐民众明了一切。
 

  《文子》上说,社会上层的人欲望很多,底层百姓就会兴起欺诈之风;上面的法令非常的繁多,而且经常没有条理,下面的百姓就不安定;上面的人有很多贪求,下面的人就会交相争夺利益。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枝叶上解决问题,就如同想止住水却开凿河渠、想要救火却往火里放木柴一样。


  这告诉我们,要想任用贤德的人,必须有圣王出现。《文子》中提到:“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经非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礼义修而任贤德也。”圣明的君主在世,他会把他喜好的和厌恶的明确地宣告天下,让人们有正确的行为规范,通过非议、称誉来引导舆论,通过亲近任用贤德之人、鄙视并罢退不肖之徒来治理国家。刑罚虽已颁布,但却能放置不用,这是因为礼义道德得到推行,而贤德之人得到重用的缘故。也就是说,如果有贤德的君主出现,而且能够任用贤德之人,兴起伦理教化之风,那么,社会的风气要转好也不是一件难事。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lyljs161018.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 群书治要十讲 刘余莉教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