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博学要落实到生活中 |
钟茂森博士 |
|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学习要有次序,这个次序也有五个方面,分别在下面给我们揭示出来。如左,因为古代写文字是从右到左,所以右是指上面,左是指下面。这五个学习的次序的科目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庸》里的话。
第一个讲博学,人不能不学。博学是讲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里包括生活教育,什么都学。扫地要学,擦桌子要学,砍柴要学,烧火煮饭也要学,现在我们用很多现代化的工具,一些电器要学,计算机要学,乃至现在我们说英文、开车等等,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是要学习,每一个部分我们都要会,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够自理,不需要人去照顾我们。纵然你的福报很大,有人侍候你,可是你也不能不懂。如果一个人生活教育没有学,他自己不能够独立的生活,不会自己照顾自己,他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现在这个教育非常缺乏这种生活教育。我过去在美国留学读书,我们看到大凡学习成绩优秀的人,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过得了关,自己会照顾自己。把自己都打理好了,他学习起来他才能够专心,他不会因为生活而产生很多的烦恼。所以古人教孩子从小就教洒扫应对、生活教育,样样都得会。我幸亏从小父母在这方面很留意,我记得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母亲还特别送我去裁缝班学裁缝。自己要会做饭、洗衣服、办事。你一出国留学就体现你自己的全面的素质,你的素质高,你自然能够在国外立稳脚跟,而且不仅照顾好自己,能够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都是什么?不光在你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是说你自己读书读得好就是优秀的人,读书只是一方面,要看你的全面的素质。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忽略了这一点,培养孩子不在生活教育上培养,就让孩子去钻研那些学科,所以可能培养出一个在中学就获得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冠军,可是他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他待人处事、人情事故一窍不通,学成一个书呆子。这样成绩再好、再优秀,又有什么用?出来这社会不懂得人情事故,不懂得进退应对,他很容易得罪人,而且还不知道,自己也做事情没有助手,所以事业也很难成就。所以古人小学的教育最注重就是生活的教育,生活当中样样都要会,哪怕是做了达官贵人的子女。你看看清朝末年的曾国藩先生,这是了不起的人物,在清朝,他是汉人,能做到四个省的总督,在清朝历史上是没有的。一般总督只管两个省,他管四个省,人家称他作小皇帝。可是他教导自己的儿女子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全部自己动手,家里虽然佣人很多,但是家里子弟都要习劳,都要会干活,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够把自己的福都享尽,所以对子女没有溺爱,这才能够把他们训练成人。他自己会照顾自己他才能够会照顾家里人,他才能够更好的为父母、为长辈服务,他的德行才能落实。要只是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不懂得做,你说孝亲事师、敬老尊贤怎么个做他都不会,他的德行又何以得到彰显?所以这里讲博学之是讲我们日常生活个个层面都要学习,这是讲到生活教育。
而在于学术上要讲求专精,所以“教之道,贵以专”。因为小孩子一下子广学多闻他心就会搞乱,效果不好,要先从一门下手,贵以专。先成就德行,这是成就根本智,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然后再广学多闻。所以小学教育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古人只有一科文科,不像现在的小学好多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等,过去只是文。而且这个教育当中强调背诵,因为什么?背诵他心力就集中,精神专注,这是练习他的定力,培养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以后,他长大了,十五岁以后入太学,这才开始让他博学多闻,成就他的后得智。那个时候他智慧开了,广学多闻他就学得快。所以在学术方面先培养根本智,先专精,而后博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一次完成。他有了智慧,一接触到他就能明了,正所谓他有根本智,这是无知,所谓无知就是他的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杂念,等到一接触到外面的境界,他就无所不知,他就明明了瞭,这是后得智。 |
|
恭摘自《养正遗规选讲》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52-412-000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