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 |
钟茂森博士 |
|
我们再看看中国古代,有没有一些老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真有。在中国历史上号称为第一财主的,就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私人企业,是山东牟氏庄园。这个家族是从明朝末年一直到清朝末年,实际上是到了一九四九年,总共三百五十六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史上最长久的一个家族了,比王朝还长,它超过了清朝。它总共十代人,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记录,传了十代。它曾经资产超过了十八万亩的土地,十八万亩就是一个国家了。诸位企业界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你的企业、你的家族能够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想不想?想,那看看他们怎么做。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他们就是乐善好施。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这个家族一天三顿饭供给平民老百姓,布施粮食。特别是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一共所施的粮食超过一亿斤。这个庄园住宅它没有围墙,也不用保卫,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庄园,这么有钱人,不要保卫吗?你看我们在印度尼西亚这里,看到很多人他的壁垒森严、围墙高大。为什么他们不需要保卫,甚至没有围墙?他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所以当地的强盗都不会抢他的,甚至都保护他,所以他也用不上保卫。这个家族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儒家的思想教育子孙。儒家思想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仁义礼智信,教育子孙。特别要子孙节俭,勤俭持家。一个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败家之相。古人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儿女要是过着奢华的生活,他可能家业到不了老,中道就衰落。所以真正爱护自己的子弟,就是严格的家教,所以前面四代人都没有出现过纨裤子弟。这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乐善好施,行善积德,另外对子孙严加管教。所以《易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批注《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福荫子孙;如果积不善,那它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会遭殃。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清朝末年,上海有一位盐商领袖。那个时候,经营盐的买卖,那是最有钱的。这个领袖姓周,我们叫他周翁。他赚了很多钱,但是为人吝啬,不肯布施。当时,清朝末年也是很多灾难。这是什么?人心不善招感的。所以在湖南,那时候出现灾荒。湘潭分号的经理,湘潭是湖南,就等于湖南分公司的经理,就代这个老板周翁向政府认捐了五百两银子,那是捐助灾区。结果这个周翁就非常生气,认为怎么捐这么多?曾经有人就问过他,你靠什么能够得到如此的大富,你致富的秘诀是在哪里?他自己还很得意说,我只是积而不用。就是我在积财,但是绝对不会去布施的,这个人一毛不拔。结果他过世之后,他的遗产有三千万两银子,这是巨富,给子孙分了家。十房子孙,每家平均也有三百万两。可是不到十几年的功夫,这十个家族全部都败光了。你看,这位周翁自以为很会赚钱,把这么多的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孙,没想到子孙十几年就败光了。
这让我们想起司马光,宋朝的宰相,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说你积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确确实实,你想,子孙要是真有福,他命好的,你把这个财富给他,有什么需要?他命好,他自己就能得到财富,你不给他,他命好他就有财富。如果子孙命不好,没福的,你给他财富又有何用?他也给你败光了。所以司马光讲,不如您积阴德给子孙,冥冥中阴德福佑子孙,这才是真正为子孙长远之计。所以《大学》里面有这句话讲,《大学》我曾经在网络上讲过这个课程,讲过三十小时,我觉得它是古圣先贤生财之道、治国之道都在里头。它有句话讲,“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就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仁者,他用他的财富去布施、去救贫、去做慈善的事业、去帮助需要的人。“发身”就是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提升自身的境界,乃至你能够成圣成贤,商人也能成圣成贤。不仁的人呢?以身发财,反过来,像这周翁一样,他是有福,结果发了很多财,是发了,但是德没有,那个财也保不住。
现在社会当然也有不少人做慈善,像中国二00八年五月十二号发生严重的大地震,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看到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尤其是华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纷纷慷慨解囊。有一个媒体叫每日经济新闻,排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排行榜,是大地震捐赠排行榜,把捐助最多的排在第一位,按照捐助多少排列。我们看到ABCDEFG这前面七位捐助最多的,第一个捐助一亿元,第二个捐助二千万,一千万等等。我们一看,这了不起,这是人民币,真了不起,捐助这么多。但是这个排行榜很有趣,它把他的个人资产也列出来了,你就看到他的比例是多少,没有一个人捐助比例超过百分之一,有的是万分之一。那我们就会问,这个仁慈,仁者的仁心能不能光用绝对的数字,你捐助的数字来衡量?
我在这里再给大家看一个图画,这个相片是二00八年五月二十日在广州街头拍摄的。一个残废的乞丐,只能靠双手走路,把他那一天乞讨的钱,他用一个钢碗来乞讨,乞讨之后把所有的钱投入了捐助箱。而且他是两次捐款,倾尽所有,自己所有的财富全部布施。这让我们就想起《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讲什么?这个典故不管是真是假,但是很有寓意。说有一个贫女,有一个女孩子很贫穷,这个女孩子她有一次到了寺院里面去布施,拿了她的两文钱,这是她全部的家当,拿去布施。结果这个寺院的老和尚有神通,知道,于是就亲自代她做回向。结果这个女孩子后来真的发达了,被皇上看中,入宫做了妃子,贵妃娘娘。她想到,是不是我过去曾经布施,得到现在的福报?所以她也就想着要去还愿。于是她就准备了一千两黄金,带着很多的随从,浩浩荡荡就来到寺院布施,这大施主来了。结果老和尚知道了,他没有亲自出来迎接,叫他的一个小徒弟给她回向。这贵妃娘娘就有点不满,就找到老和尚来问,说我过去在这个寺院布施两文钱,您老人家亲自给我做回向。可是我今天可是布施一千两黄金,你怎么叫一个小徒弟打发打发、马虎了事?这老和尚就说,你往日布施,虽然只有两文钱,可是施心甚真,你是真心。可是今天你是贵妃娘娘,一千两黄金对你都不算什么了,你这个布施的心已远不如往日的真诚了,所以叫一个小和尚出来代劳就够了。这很有道理。
所以你看看,这位乞丐,我感觉到他就是圣贤,给我们做出这样的样子。看到了这些地震的灾区,仁慈心,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去布施,不亚于那些布施一亿的慈善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我们不能说完全用乞丐的标准,我们意思是说什么?我们自己要尽心尽力,你尽心尽力就是功德圆满。如果自己没有尽到心,那功德就远不如人家这个乞丐的功德了。好,这是仁。所以能够多行善积德、多布施,你能够使到你的家业能够长久。一有不仁的心,这就会使到本来很好的家业,就像雷曼兄弟一样,就垮台了。 |
|
恭摘自《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致富之本》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57-044-000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