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居上位的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不骄傲

钟茂森博士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事亲者。居上不骄。】

  这是讲到如何做一个真正事亲的人还要讲到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居上不骄”,第二个是“为下不乱”,第三是“在丑不争”。我们看唐玄宗的注解,唐玄宗注解中说,“居上不骄,当庄敬以临下也”,我们先看这一句。“事亲者”,就是儿女,儿女是对父母尽孝的人。这里讲到三个等级的人物,一个是居上者,居上者是什么人?是做领导的,地位很高的。譬如说经上讲的孝子,所谓五等之孝,第一是天子,第二是诸侯,这些都属于居上者。在一个国家来讲,这是国家领导人,在一个企业来讲,企业领导人,在一个团体,譬如说学校、机关单位等等,都有它的领导,这都属于居上者。居上位的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不骄傲,《礼记》上讲“傲不可长”,即使我们有很好的德行、学问,也不可以有傲慢,因为当我们一傲慢的时候,这个德行就缺了,德行缺了学问也就不真实,所以我们要常常怀著谦卑恭敬之心。当庄敬以临下也,这是对待下属,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这个地位低的,在一个国家来讲是下层的这些官员,在企业来讲这是各部门的这些企业员工,在家里,下面的晚辈,这都是下涵盖的意思。做上位的就要以庄敬而临之,庄是庄严,敬是尊敬,对待他们我们要庄严,对他们要恭敬,要懂得爱护、照顾他们,即使是对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物,也要用平等的恭敬之心。

  孔子曾经说过,说“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这是讲到如果人没有恭敬之心,他即使是有像周公那样的才华、周公那样的外表,但是他骄傲而且吝啬,其余就不足去观,不用看了,他的德行、学问必定是有限。周公是何许人?周公确实他的才华、学问真的是孔子最佩服的,而周公真的表现出那种庄敬、不骄。在记载中我们看到,周公他在吃著饭的时候,别人来拜访他,有客人来了,他的饭还没有吞下去,客人来了,他就马上吐出来去接待客人,一点都没有怠慢,饭虽然还没有吃好,但是他以接待客人为重,客人走了以后再回来继续吃饭,吃著吃著饭嚼在嘴里又有个客人来了,他又把这个饭吐出来,因为如果你要吞下去时间还要更久一点,而且怕吃不好,对肠胃也消化不良,所以干脆就吐出来,又去接待客人,就这样,一顿饭来了三个客人,他就“一饭三吐哺”。当他在洗头的时候,古人头发很长,周公把头发刚刚洗好,还没有来得及用布把它擦干,一般擦干之后把头发卷到头上是需要一定时间,这时候有人来了,结果周公来不及整好自己的头发,就马上拿著手挽住自己的头发去会客,如是有三个人来访,他的头发就握著三次去见面,见客人。所以有句话称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沐浴一次,三次要会客人,所以手握著头发去见客人三次,吃一顿饭的工夫,三次把饭吐出来,为了接待客人。周公真的是厚德,多么的谦虚,对人多么的恭敬,虽然身居上位,周公是辅佐成王摄政,国家大权掌握在周公手里,可是周公一点傲慢心都没有,对于下人都是这样的恭敬,这是我们要学习。

  因为如果生起傲慢,就会招致人不服,而且对人失礼,也会招致人的讥嫌、议论,小者他会批评你,也会批评你的父母,这是一般讲说“这个人没有家教,不懂礼节”,你看他这么一说,没有家教,把父母都给批评了,这是对我们父母不孝。所以我自己的行为要能够为父母争光,这才是有孝心。重者可能甚至上位不保,自古至今我们看到太多的案例,因为骄慢而导致自己最后身败名裂,而导致家破人亡,这样父母必定是极端的忧虑、伤心,所以这也是大不孝。我们看到像韩信这样的人,韩信辅佐刘邦打败项羽楚霸王夺得天下,韩信年轻的时候都能忍胯下之辱,一个地痞流氓来羞辱他,让他从流氓的胯下,两条腿胯下钻过去,韩信就钻过去,面不改色,这是能够忍辱,我们说他应该是有这种谦虚的心,可是你看到他成名以后,功成名就,骄慢心也起来,甚至想自立为王,结果他的下场就被刘邦给收拾掉。这是历史上讲到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刘邦的宰相,韩信就是萧何举荐给刘邦的。韩信一开始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萧何看中了他,月下追韩信,韩信想走,结果萧何把他追回来,推荐他给刘邦。后来萧何看到韩信这个人傲慢心起来了,自己想当王,结果也把他给收拾掉。所以居上位的人一有骄慢,就是腐化、堕落的开始。为什么人会傲慢?因为有了名闻利养,有了权势,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好像高高在上,在人之上,生起傲慢心,人品就没有了,人品没有了,他的福分就大大减弱,这就对不起父母,让父母蒙羞、受害。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30617.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孝经》研习报告(钟茂森博士主讲)(第十四集)52-266-0014 2008/7/14 

发布日期:2013-06-17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