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丑不争。】
这个“丑”字在中国文字里头也有不少的含义,一般说“丑”是丑陋的意思,在这里它是按照众字的意思来讲,说“丑,众也”,在大众当中,在丑不争,就是在大众,而这些大众是属于平民百姓,也是属于地位比较卑贱的,古代的等级社会里面他属于下位、下级。所以讲到三个方面是居上的,上位的人,还有为下的,这是讲到臣子,在丑就是更加的普通和卑贱的这一类人。在大众之中最关键的是不能够争,什么叫争?争是竞也,就是竞争,不要有竞争的意念。“当和顺以从众也”,这是跟大众相处的时候要懂得恒顺众生,要懂得以和为贵,和顺这就没有斗争、没有竞争。真正圣贤君子,他们的品德就是无争,真的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道德经》你看老子他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的道理是什么?利而不害,只利益人而不害人。人之道?它是为而不争,为是作为,为人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但是绝不跟一切人竞争,以无争的心、以礼让的心来处众,这是在丑不争的意思。现代我们的教育体制因为受到西方人的影响,西方国家尤其是现在经济思潮,大家都争利,都搞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人与人之间要竞争,乃至国与国之间也要竞争。要知道要是有竞争的思想,竞争互相都要争利,争到最后就产生斗争,大家就以兵戈相见,斗争升级就是战争。所以战争,现在的战争很麻烦,不像古代常规战争,死的人有限,现在的战争那可是原子弹核武的战争、生化武器的战争,所以到最后战争就是导致世界末日。所以竞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末日,是死路一条。西方国家讲的竞争是死路,不像我们传统文化,中国人讲的忍让、礼让、不争。能够礼让,大家就和睦,能够不争,自然就不会有怨恨。《弟子规》上也有一条讲到,“财物轻,怨何生”,现在人都争财争利,所以互相之间结怨的很多,真正把财物看淡,懂得让利,这就自自然然就不会有那些怨恨发生。
经营生意的、商业的这些企业家们,如果真正懂得这个不争的道理,实际上活得也很自在,而且也不见得企业的利润会降低。茂森曾经就听到过在北京的一位企业家,他姓胡,胡小林,他过去经营当中有竞争的思想,他是一个卖炉子的公司,跟另外一个公司竞争市场,结果互相揭露对方的不是,譬如说有一次,当看到对方的公司制造的产品里面有一个部分,炉子里的部分没有用金属的,而是用塑料,结果就去揭发他,结果也导致对方公司报复,结果当胡总他的公司有问题的时候,对方公司也就不放过他,把他的这些问题、这些阴私都揭露出来,甚至放到网上告诉所有的消费者,你看互相的诋毁。《弟子规》上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把人家的短处都给揭露出来,这是引起怨恨。所以我如果不干这些事情,就不会跟人家结怨,我做了这些事情,自然就会导致别人的报复。结果后来这位胡总他学了《弟子规》,非常的难得,他把《弟子规》做为自己企业的规范,自己带头学,从上到下员工们一起学《弟子规》,要求员工们不要有竞争的思想,只是为大家服务。真正以一颗真诚的心为客户著想、为客户服务,反而使到客户对他们产生信赖感,就是因为不争,反而使大家信赖。结果自从学了《弟子规》以后,这位胡总在报告当中说到,他们的企业竟然盈利额增加很多,比过去用竞争的理念去经营企业要经营得更好。
所以真正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们不会争,因为知道争得来的其实也是你该有的,你不该有的你争也不争不到,所以何必要去争?这时候君子乐得做君子,反而小人要争,冤枉做小人,愈争,争到最后他没有幸福、没有快乐,而且到处树敌。就像一些大富大贵的人,他们靠一些不良的手段发家,通过这种跟人家争利,他是能够发达,可是这种发达也是他命中本该有的,如果命里没有,他怎么争,用什么方式,他也做不到。这个是在《了凡四训》里面我们看到,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是一位进士,在年轻的时候被一位算命的高人给他算定,这一生的命运、吉凶祸福,考试考第几名,做什么样的官职,拿多少俸禄,命中无子,几岁去世,都给他算定。结果真的他后来的路子完全按照这算命的人给他算定的来走,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争得来的还是命中所有的。所以用这个争来的这种方式其实得到的不是幸福、不是快乐,而是跟大众有怨恨、有对立、有矛盾,最后甚至自己终日都活在惶恐当中。所以很有钱的人反而是他很孤独、很寂寞,而且还很惶恐,常常担心自己的钱被人拿走,而且常常担心别人去绑架他、谋害他,因为他跟人家争,他就怕人家跟他争,他用不良手段争来的,别人也是用这种不良手段去争他的,这都是有因果报应。所以在丑要争的话,最后就会导致斗争到战争。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30619.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