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注解说,“不争则非忠孝”,在这个情形下,如果看到父母有过还不能够劝谏,一味的顺从,就陷父母于不义,这是不孝。为人臣的见到做领导的有过失不能够劝谏,这就不忠,这都是陷领导于不义。所以经文上说,“故当不义则争之”,当我们看到父母有不义的要去劝谏,领导有不义的,有过失的,要去劝谏,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去劝谏。如果是盲目的遵从,“从父之令”,对于父母的这种不正确的命令还是盲目听从,这怎么能够称为是孝?这是反问,“又焉得为孝乎?”这反问是加强语气,这不是真正的孝。当然这个劝谏也要有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可能这个劝谏起不到效果。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做人真的处处要有智慧。在《论语》当中有一句话说到,“君子信而后谏”,这是讲到,真正一位君子,他必定是取得别人的信赖才会劝谏他,如果没有取得别人的信赖就给他直言相劝的话,可能他会想到我可能在毁谤他,因为他对我没有信心。所以为人子女的平日就要懂得尽孝,在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种种的这些孝行上面要落实,让父母对我有信任感,他能信任我就能够劝谏父母,因为父母知道我是对他有孝心的,所以有信心基础上才能够做劝谏。为人臣的也是如此,做下属的对于领导要劝谏,首先下属他平日表现就是忠诚于领导的,所以领导对他有信心,否则的话,他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信任度而劝谏领导,领导可能就会生气,不仅不能够接受,而且还会对他进行惩罚。就像唐太宗对魏徵有信赖,所以魏徵直言相劝,唐太宗才能够听得进去。
你看魏徵他真正是廉洁奉公,忠君爱国,他自己在家里面没有会客厅,你看受到唐太宗这么信任的人,这么有权势的人,他家竟然穷得没有会客厅,进到屋里就是卧室。为什么?因为魏徵说,假如我有会客厅,就会常常有人来跟我见面,来这坐,来这坐的都是给他讨好的、说情的、希望他帮忙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魏徵深得唐太宗的信赖。所以魏徵避免这些麻烦,干脆家里就不设会客厅,人家就不来找他,不会上门,所以他就得到清净。所以他的劝谏就有公心,没有私心。他这样的操守、品德,就能够感得皇帝的信任,所以他的劝谏才能够让皇帝听得进去。也有历史上不少直言相劝的人,到最后被皇帝给诛杀,为什么?因为一个正直的人,他如果是劝谏皇帝的话,往往都会触犯某一些人的利益,那些人他就不高兴,所以就要反对,如果皇帝稍有疑惑,听从小人的谗言,可能就会对这些忠臣、这些争臣进行惩罚,甚至会把他们拉去杀头。所以古人讲,“武死战,文死谏”,武将一般是死于沙场,文官通常是死于劝谏,他劝皇帝改过的时候,皇帝一不高兴就把他斩首。所以《左传》上面有一句话讲的,“伏死而争”,能够拼死劝谏的这种人真正是忠臣。就像明朝的海瑞,他是海南人,他是刚正不阿的,有非常廉洁的操守。在任期间他是专门去平那些冤假错案,打击那些贪官污吏,也得罪很多人,也曾经被迫害被关进监牢狱。但是像这样的忠臣,皇帝如果能够听劝谏,自然这是国家的福分。明朝,海瑞经历了好几个皇帝,有的皇帝能够任用他,有的皇帝听信谗言,就不任用他,而且会把他关起来。但是海瑞自己不论是在顺境、逆境,都存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他能够伏死而争,他对皇上劝谏,或惩治贪官污吏,冒著自己生命危险而全然不顾,把生死置之度外。这些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很多很多,都是忠臣,这是国家的福报。如果国家领导对这些忠臣排挤,甚至杀害,这就会给国家带来灾祸。所以一个领导人他要有那种雅量、有智慧,能够听得进劝谏,因为忠言逆耳,就好比是良药苦口一样,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好话,不好听的话往往是对自己有益的话。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30801.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