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劝谏的人来言,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在《论语》当中也说到,唐玄宗他注解当中提到,士有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受忠告是出自于《论语》,《论语》当中“子贡问友”,这是刚才谈到的益者三友,子贡有问到关于朋友的问题,“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对待朋友的劝谏要怎么样做?跟劝谏君王、劝谏父母就有不同,要对他有忠告,忠告就是为他说明他自己的过失,希望他能改过。而最重要的是善道之,这个道是导的意思,导引,善于导引朋友改过,如果朋友不听从那就要停止,这是跟朋友相处之道。如果朋友经过劝导以后他不听,那最好就别说,否则就会跟朋友疏远,大家的关系就搞僵了,就叫自辱。所以对朋友相劝通常事不过三,劝一次不听,最多再劝第二次,不要劝第三次,到第三次就自取其辱。而对于父母、对于领导那是不一样,对父母,《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所以父母如果有过失,我们是要想方设法一次又一次的劝谏,哪怕是他听不进去劝谏,也要在方便的时候,看到他欢喜的时候,再次善巧的来劝谏,非使他改过自新不可。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跟朋友劝谏就不一样,跟朋友,不可则止,他谏不入那就要停止,但是对父母,谏不入,悦复谏,一次又一次,哪怕是父母最后发怒打我,惩罚我,我都号泣随,挞无怨,哭号著也不舍离父母,哪怕是父母惩罚我,心里也没有对父母怨恨。对父母、对领导、对君是一样的。所以孝和忠是一体。
在唐朝李世民还没有做到皇帝之前,跟著他的父亲李渊行军作战,有一次李渊有一个错误的军事方案,李世民懂得这样做不行,就劝谏他的父亲不要用这个军事方案,但是李渊不听劝谏,结果李世民一次一次的劝谏,最后他父亲恼羞成怒,李世民结果就在晚上在军营外面放声大哭,悲痛欲绝,感动他的父亲,最后父亲才重新的去思惟考虑这个方案,冷静的想了以后,终于改变方案,才不至于全军覆没,这就是“号泣随,挞无怨”,对父、君都是以这种心,这是孝心也是忠心。真正能够劝谏父母、领导,不陷他们于不义,这是尽孝、尽忠。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30802.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