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劝孝文”当中说的,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我自己能够孝顺父母,我就不会有那种大逆不道的儿子,我有的都是孝顺的儿女,为什么?因为我修了这个好因就会得到好果。这个道理很简单,我做父母的给儿女表演一个好样子,我能够孝顺父母,真诚心的孝顺,不是就是为了做给儿女看而已,真的就是这个孝心,做得很自然,所以教化的效果特别好,儿女看到我这么做,他也就自自然然学会了,这叫潜移默化,所以就不会成为逆子。“子能孝”,儿女他能孝他也就不会有悖逆的儿女,他没有逆孙,孙是对我来讲的,子子孙孙都很昌盛,都有孝悌之风。所以“绳绳克继,叶叶永昌”,这是讲家风、家道承传下来,一直绵延下去,永远都不会衰败,都是这么样的昌盛。就像范仲淹先生,宋朝时候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他的德行风范令世人、令后代所景仰,你看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这一种圣贤人的情怀,这怎么养成的?孝心。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他的母亲因为改嫁,父亲早亡,母亲改嫁,改嫁到姓朱的家庭,朱家排斥范仲淹,范仲淹知道母亲在朱家也很苦,自己又没有能力奉养母亲,所以就决心考取功名,将来衣锦还乡接母亲回去奉养,这是一种孝心。所以他能够苦读八年,其中五年都衣不解带,和衣而睡,早上闻鸡起舞,平时生活极其的节俭,所谓断齑画粥,吃的就是稀粥就咸菜。这样清苦的生活,砥砺自己的志向,很快,本来是想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他提早了,八年成就,果然回家接母亲去奉养。这种是孝心驱动,才有这样的成就。
而范先生把这颗孝心扩展对待天下的百姓,所以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万民。所以自己的俸禄统统捐献出来帮助三百多家家庭,到自己走的时候,家里清寒到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这种风范。所以你看看范先生的儿子都是这么优秀,他的一个儿子范纯仁,因为朝廷知道他有德行、有学问、有能力,请他出来做官,但是当时范先生年老有病,范纯仁就在家里侍奉,拒绝朝廷的邀请,他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能够注重俸禄、名闻利养,而把父母放弃于一边,这就是孝。他拒绝朝廷的邀请,难道真的把他的福报给拒绝掉了吗?没有,他后来还是当了宰相,跟他老爹一样也是宰相。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真正行孝你就放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儿孙必定是很大的福报,所以范家八百年都不衰。这都是这里讲“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最大的善莫过于行孝,最厚的利莫过于行孝,行孝得福。这就是讲的感应的道理。而我们知道人生于天地之间,本来与天地是一体的,所以我心有所动必定是感动天地的,我们讲这心里一动就有个电磁波,心波,这心波一动可以传遍虚空法界,整个宇宙它都传遍。所以如果在遥远的星球上有一个很灵敏的接收仪器,我们想像科技如果很发达,真的可以接收到这个心动的电磁波感应。所以感和应它是同时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跟这宇宙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才有感应道交、感应同时,有感必定有应,这就是讲到感应的道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30805.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