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救其恶”,“匡”是正也,“救”止也,匡救就是正和止的意思,也就是说“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国君也不例外,他有过恶,过是过失,恶这是恶的行为。过和恶怎么来分?《弟子规》上讲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看有心还是无心犯的这些过失。如果是不小心、不在意的情况下,可能是习性使然犯的这些过错,那就叫做错误。如果是他有心犯了错误,蓄意策划的,而且经人劝告不肯改的,这就是有心非,有心做的错事那就叫恶。所以过和恶是这么分的。做臣子的正而止之,正就是扶正他,他走偏了要帮助他走回到正道上来,止是止他的过恶,他有过恶我们要帮助他停止犯错误,哪怕是可能我们忠言相谏的时候,会导致国君的愤怒,可能会治我们的罪,甚至会杀头,我们也要去劝谏,不忍心看到国君继续的犯这些过恶,使到人民因此而受苦,这种忠心跟孝心是一样的。《弟子规》上也讲到的,你看“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我们就要劝谏,劝谏的时候要注意形式,“怡吾色,柔无声”,用善巧方便,用轻柔的方式,让听劝谏的人能够接受。“谏不入,悦复谏”,如果劝谏他不听,等他高兴的时候继续劝。“号泣随,挞无怨”,他实在不肯听,自己痛哭流涕,这是真心至诚,希望用这个诚心感化他,哪怕是他对我惩罚,挞无怨,他治我的罪,甚至杀我的头,我也没有怨恨,这是孝。对父母能尽孝,他对于国君就能尽忠,能够这样做这就是君臣之间有义。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30823.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