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上下能相亲也”,“上下”是指君臣,君臣之义就好像父母跟儿女那样,心中没有隔阂。《书经》上讲的,“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就是在上位的人他是明白人,知道你是个忠臣,哪怕是你讲的话是忠言逆耳,但是他知道,他明白,知道你的苦心,他能理解,他能接受。“为下克忠”,在下位的人一片忠心,忠心耿耿的来服务领导,这样上下之间就好像父子一样。所以君臣跟父子实际上虽然他没有血缘关系,君臣之间的义他没有像父子之间有血缘关系,可是那一颗孝心、忠心是一样的。唐玄宗《注解》中说,“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在下位的以忠诚来事奉长上,长上用义来对待下级,上下级之间忠义相待。“君臣同德”,这个德就是随顺著道的叫德,能够随顺自性的就叫德,随顺本善的就叫德。君臣之间他的忠义实际上跟父母、跟儿女之间的慈孝是同样的,都是一个爱心、同一个本善,只是这颗爱心、这个本善表现在不同关系上,表现在父子之间那就是慈孝,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忠义,“故能相亲”,相亲就是爱心在彰显,所以君臣之间情同父子。
在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例子,“下以忠事上”这个例子,这是在汉朝有一位叫李善的人,所谓“李善乳主”这个典故。李善他是李家的一个当家,这是一位男子,忠厚老实,忠心耿耿的侍奉主人,结果有一年李家不幸全家染上瘟疫,大人都接二连三的去世,只留下一个不到十天,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以及万贯的家财,李家是个富贵家。结果李家的家丁、家人看见李家大人全部去世,正好这个时候趁火打劫,就把李家的金银财宝都抢夺一空,甚至还想把李家唯一的婴儿,这个香火把他杀掉灭口。李善他是非常的忠心,想到自己主人对自己那种爱护,那种厚义,觉得一定要帮助李家留一个后代,为了避免危险,所以就抱著这个婴儿就偷偷的离开李家。他出去逃生就逃到深山当中,过著一种隐居的生活,自己采一些野果子来吃,饥一顿饱一顿,带著这个婴儿,这个婴儿还要吃奶,自己是个男人,从哪里找奶给他吃?结果他就跪在地上痛哭,仰天长叹,说难道天真的要绝李家的后代吗?结果后来自己灵机一动,竟然用自己的乳头来送到婴儿的嘴里,没想到惊奇的发现乳汁竟然能够流出来,就这样他把这个娇弱的小生命,用自己的乳汁来养活他,慢慢的这个孩子竟然能够存活下来,结果后来慢慢的长大。他们在山里生活了十年,过著这种隐居的生活,自己耕种自己采集,另外照顾孩子、煮饭、洗衣服,又当爹又当娘,把这个孩子培养长大。这个孩子也在李善的抚育之下,教导之下,也禀承了他的厚道善良的品格。李善他对自己的小主人,知道这是李家唯一的命脉,对这小主人既教导他又恭敬他,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能够重振李家门风的人。结果当这个孩子到十岁,李善就决心为李家恢复家业,於是他就领著这个小孩到官府击鼓申冤,讨一个公道。当时县令听到李善这种忠义的节操,深深的感动,就为李家平反冤情,收回财产,把当时谋害李家的这些佣人全部都惩治。这个县令也非常的感佩李善的忠义,就把李善的这种事迹呈报皇帝,当时是光武帝在位,光武帝听到以后也非常的感动,於是就聘请李善担任太子舍人这种要职。太子舍人是什么?就是教导太子的老师。因为古来的皇帝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有后,能够继承家业、社稷,所以对太子的培养非常非常的注重,一定是请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来做太子的老师,太子能够有圣贤的德行他才能够使天下太平。
当时李善他也做过太守,皇帝也非常器重他,他原来是李家的一个仆人,现在也荣耀了,因为他自己的厚德,感应得到这种福分。他做太守的时候,就有一次他在上路经过,就是上任的时候,经过李家的这个地方,他就去看李家自己主人的坟墓,当时他在坟墓旁边也是百感交集。他自己卸下官服,换上粗布的衣裳,就走到这个墓园为坟墓来除草清理,自己也是非常的悲痛,放声大哭。他跪在自己主人的灵位前,非常伤感的说:老爷,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来探望你们,来祭拜你们,你们今天有后了,希望你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慰。这就是夫子在本经当中说的,“上下能相亲”,做主人的跟做臣子的真的是情同父子。所以孔子说过一句话,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下位的人能够得到上位的以礼相待,他能够感念自己主人的那种厚爱,所以真在危难的关头他也能够挺身而出,他能够尽忠,他不会做不义的事情。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30826.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