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这个“丧”就是奔丧、丧礼,也是孝子守孝、守灵这个时期要不过三年,以三年为期,三年之内都是做到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个是以三年为期,也不要超过三年。为什么?总有个节制,“示民有终也”,示就是指示给大众是有一个终结的,凡事我们要懂得节制,不能够一直太过,这就过犹不及。玄宗的《注解》中说,“三年之丧,天下达礼,使不肖企及,贤者俯从”,三年之丧,这个丧礼,也就是三年当中都是以哀戚之情,不贪图享受、吃素,这是天下达礼。这一句实际上是出自於《礼记》,《礼记•三年问》这一篇文章里面说的,“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这个达意思就是通的意思,通天子、通庶人,自天子至於庶人,从上到下,由国家领导人一直到平民老百姓,都要守这个三年的丧礼。哪怕是国家领导人,过去是天子、皇帝,父母过世,哪怕是自己继位了,也是要三年当中守丧,继承自己先父留下来的家业。述人之事,继人之志,述就是继续,继承先人的这些事业,以先人之志为己志,这是礼,天下人都要这么做的。这个礼是周朝周公开始就制定的。圣人制定这个三年为期,这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使到不肖者,这个不肖者就是内心里也没什么孝敬的,不能够感念父母恩德的这种人,也要必须守这个礼,他企及,企及就是他也要做到。如果他不做,社会大众的舆论会给他压力,你这个人不孝,父母走了三年,你还不到三年就在这里贪图享受,搞自己的这些生活享受、娱乐,这是不孝。所以古人历代都是如此,假如父母过世,就要辞职、辞官回家乡,在父母那里守孝三年,三年以后才能够出来复官。这是什么?尽孝,先尽孝才能够尽忠。
所以古代的人,古代的帝王他制定这些礼法他都有道理的,他用这个培养臣子的孝心,他有孝心就有忠心。所以一个人你让他,说“你要忠於我,你要忠诚於我”,这个话一般很难说出口,皇帝他让臣子,说你一定要忠诚,有时候还挺难为情,而且臣子未必服气,你有什么德行,为什么要我来忠於你?皇帝他懂,他教孝,所以教以孝,他才可“忠可移於君”,教老百姓、教臣子孝道,老百姓他自然对父母尽孝,他的孝心移到国家就是忠诚,忠君爱国。制定的三年守孝期这也是教孝,所以皇帝他让这些官员统统都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守孝三年,这很有道理。所以英明的领导他懂得如何去教化自己的部下,不用赤裸裸的说你要忠心,这样说反而会引起叛逆的情绪,不服,让你尽孝,你的孝心出来了你自然就忠心。我们这两天听到北京的企业的一位老板胡总,他给我们介绍《弟子规》如何在他们企业当中去落实,老板自己落实《弟子规》,劝导员工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从哪学起?从孝道学起,“入则孝”。所以他很高兴的告诉我,他们企业下个月开始就进入全面以孝道为中心的学习,回家孝亲、爱亲。你看企业鼓励、要求员工学习孝道,一般老板他就觉得这个好像有点不太符合他们的经营业务范围之内,好像别人的家事,管不著。不是,这领导英明,能够让员工们都有发起这个孝心,他能够感念父母的恩德,念念能够报恩人就厚道,厚道的人就没那么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会损公利私。所以在企业里面当然他也就是个好员工,他能够认真负责,这是能够移孝作忠。
下面这里讲的三年之丧这个期限是“贤者俯从”,这个俯从就是不能够超过,也要服从这三年的限制。因为一个贤者,这是孝心真切的人,他对父母那种报恩心特别重,思念哀戚的情特别重,如果不限制他三年就要停止,他可能一生都会这么做,这样也可能会让他的身体受不了。所以这是圣人制定一个节度,不能够超过三年,以防止这些贤者、这些孝子哀心过切,损坏身体,这也就有亏孝道,就不能够太过分的用这种情执,也要用理智,以理智来行孝,“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孝,所以制定了三年为期这个丧礼。实际上邢昺他的《注疏》里面说到,“圣人虽以三年为文,其实二十五月而毕”,这里是讲的三年,不是足足的三年三十六个月,而是二十五个月,头尾三年,这就已经可以结束丧礼。有人可能就会发起议论,说行孝三年,当官的也要辞官回家,三年不出来为国家服务,所有的社会上的人、工作人员都是这样,常常都会有人父母去世,常常有人去奔丧,一奔丧就三年,这不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都遭到损害了吗?难免会有人提出这些疑问,特别是现在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社会的步伐非常的快速,争分夺秒的,你这三年又不工作又不贡献,这能行吗?是不是太落后?是不是这有点属於封建礼教的糟粕?这些话实际上早有人问过,不用你来问,孔老夫子的学生就有人问过。二千五百年前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了,谁提出来的?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宰我,宰我他在言语方面是相当有成就的。孔子他是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排在德行之后。换句话说,言语要在德行基础上,所建立的言语才是好言语,否则那就是不良的言语,即使是能说会道的,也对社会不利,德行是第一。
宰我,在《论语》当中我看到有一段对话,对夫子的,宰我问,“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宰我他就问,这三年的丧礼,这是不是时期,期已久矣,时期太长久了?这已经问了,而且他后面还讲出一些道理,来证明他自己讲的这些提问是有根据的。因为当时在孔子,那是东周末年春秋时代,很多人都不守这个丧礼,有的人还提出一年就够了,要三年这么久吗?宰我问的就是这个问题。他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很叹息的就是当时礼崩乐坏,这三年如果奔丧,礼节也不讲求了,言不文、礼无容、服美不安,这些都不讲求礼、不讲求乐,闻乐不乐,那不是三年下来就变得礼崩乐坏了吗?你看宰我是很懂得讲话,讲得很有道理,这是孔子平时叹息的,他拿这个提出来,不是讲不能够让礼乐断掉吗?君子就要去复兴礼乐,怎么能三年不讲求礼乐?下面又讲了另外一个道理,“旧谷既没,新谷既升”,这是讲到种这些粮食,粮食(谷物),旧的谷物已经尽了,没就是已经没有了,新谷既升,旧谷没有了以后新的谷物才能长出来,才能成熟,一年一年都有新的谷物成熟,所以一年为期也就够了,这好像是自然之道。还有下面讲钻燧取火,“钻燧改火”,这个是取火的时候用钻木取火,像我们现在有点像擦火柴,但是古时候没那么先进,他钻木来取火。这个木,一年当中用的木有很多种,所以常常改换不同的木,春天用的木、夏天用的木、秋天、冬天用的木都不一样,因为性质不一样,所以用的材料就常常改,叫改火,一年都要改好几次,所以奔丧这个礼是不是也应该改?三年能不能改成一年,一年就能够终止,“期可已矣”,这个期是念基的音,这也就足够了。
他这个提法听起来是好像有道理,孔子怎么答覆他?“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汝安乎?”孔子问他,问宰我,你在这个时候,守丧三年,父母走了,你在这个时候吃的是稻米,因为夫子那时候是在北方,他是山东人,鲁国,山东人,北方稻米比较少,比较珍贵,所以稻是珍贵的粮食,衣夫锦是穿著锦衣美服,你在奔丧三年当中享受这些生活,吃得好、穿得好,你心安吗?“於汝安乎?”就是你能安吗?下面宰我说,“曰:安”,宰我说我安,心很安。夫子这时候就呵斥他,说“汝安则为之”,说你要是心安那你就去做。“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真正是个君子的,他居丧守丧三年,他这三年当中食旨不甘,吃到美味都不觉得甘美,闻乐不乐,听到美好的音乐都不快乐,居处不安,睡在自己床上都觉得心不安,想要去守灵,所以不会去享受生活,故不为也。不为,为什么?就是刚才讲的,食夫稻、衣夫锦,享受生活,一个君子有一点点享受他心都不安,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在了,自己很哀痛,怎么能够享受?怎么能够心里还念著世间名闻利养生活享受、五欲六尘这些享受?他不会这么做的。“今汝安则为之”,他对宰我说,你要觉得心安你就去做。结果这时候宰我就出去了,“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孔子就在这里对大家批评宰我,予就是宰我的名字,说宰我不仁,不仁不义。为什么?没有孝道,心里不孝,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心是仁的本,没有孝就没有仁。为什么人孝心会失掉?这是社会的污染。所以宰我为什么会问夫子这个话?也是因为当时东周时代也是礼崩乐坏,大家都没这么做,大家都不守丧三年,虽然夫子要求大家守礼,严格的守礼,但是宰我也难免有这个疑问,看到大家都没这么做,为什么我们还要墨守成规?这是什么?受到社会的污染,再加上有五欲六尘的享受的诱惑,才会把孝心蒙蔽,才问出这些话来,才有孔子这样的严厉批评。
孔子接著说,“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他说你出生三年之后才能够脱离父母的怀抱,你从刚出生到三岁,父母都是天天抱著你、护著你,你饿了给你喂奶,晚上尿床马上给你换这些被褥,逗你玩,让你高兴,吃的、用的、穿的哪一个不是父母细心的照顾?然后还不止,三年以后,最辛苦的是头三年,三年过后会好一点,孩子慢慢也能够自己懂点事,没有那么脆弱,父母才放心,不用天天抱著,但是照顾还是无微不至,一直长到成人。古时候成人是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了,这是行冠礼,才成人。成人了,父母的忧心,心上的石头才放下来,然后还要想著很多事,孩子长大了就得求学,给他安排学业,请先生、请老师、找学校,读书读完了出来了,工作,找工作父母也要操心,找到好工作了,要谈婚论嫁,要找对象,父母也要操心,找了对象结了婚,生儿育女了,父母也要操心,自己的孙,又要照顾他,你看看父母对我们的那种一生的照顾,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人有讲,“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活到一百岁,儿子也八十岁了,一百岁的老母亲还在忧虑著八十岁的儿子,所以真的到死这个忧虑才停止。这种恩德无量无边,比山高,比海深,报答不尽。所以夫子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三年的丧礼、守孝,天下之通丧。《礼记》上写著的,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从天子到平民老百姓必须遵守的丧礼。这什么?缅怀自己的父母,念著父母恩德,三年这是一种报答。对父母至少是三年,因为我们从出生到长大,头三年父母是对我们什么样的心,难道我们用三年来行丧礼、守丧,这还算过分吗?所以夫子讲,“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予就是宰我,他说宰我他有对父母三年之爱吗?这种孝心、这种爱心能持续三年吗?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止三年,是一辈子的,我们对父母?父母一走,这个爱能维持多久,能不能维持三年?这孝心,孝与不孝从这个心可以看出来。所以不是说圣人制定这个礼乐一定要规范我们,让我们遵守,搞这个形式,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不能够听音乐,不能够享受生活,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真正的孝子念念想著父母的恩德,他没心思去享受。所以孝是仁之本,没有孝道可以说他的仁德就不是真实的。
我们继续看玄宗他下面还有一句话,注解,注“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他讲“夫孝子有终身之忧”,如果一个孝子你不给他限制,他是终其一生都是这样守孝的,这是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忧虑父母、念恩他是终身不改的,这是他终身之忧,报恩的心很殷切。所以“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为什么圣人,这讲的主要是周公,制礼,圣人制定三年为期?这是使人知道有一个终尽、终结,有个期限,三年之后心里依然是念著父母的恩,但是在形式上就要终止,还是要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心里常常念著报恩,自己精进努力,立身行道,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真正做一位有德君子,做一个圣贤人,报答自己的父母,利益万民,让万民都能够享受到自己的贡献,自己对万民的贡献就是父母对万民的贡献,所以百姓念著你的恩就等於念著你父母的恩一样,用这种方式来报答父母这个恩德。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30827.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