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钟茂森博士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孔子又说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讲到求学修道的方法,这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默而识之”。一般人的解释,你看很多先儒的注解都是讲,识就是记,记忆的记,默默的记在心中,这叫做默而识之,就是把学来的记在心里。这个听起来容易懂,但孔子却是不主张记问之学,孔子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这个默而识之,就不能叫做记问之学,这个识是记忆,但是它这个记忆跟记问之学又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前面有一个默字。默是什么意思?寂默,寂静不动。心是定的,心志于道,安住在道上,止于道上,所以能寂然不动。这是一种禅定的功夫,他才能够对于所学的铭记不忘。为什么?因为他心静下来之后,圣贤的教诲才能映在心中;如果心是动摇的,映不出来。就好像湖水,如果是平静的,外面的这些亭台楼阁、山林映在水里看得很清楚;但是如果是水动摇,风吹起浪,那水就不平静了,映不出来了。不是说圣贤不教你,是我们的心不清净,学不进去。所以,这个默而识之讲究的是修禅定,有定才能有智慧。

  然后,还要“学而不厌”,不能够厌倦。“诲人不倦”,自己学,有机会也要跟别人分享,教诲别人。自己学是自利,教别人是利他,学而不厌修的是智慧,诲人不倦修的是福德,福慧双修。你看心是定的,又修福又修慧,这三种,夫子讲,“何有于我哉?”这是他的谦虚,正说明他是往这三个方面努力。这三个方面也是一而三、三而一,不是指三个方向,是同一个修道的方向。这个“何有于我哉”,其实细细去体味,它也不是孔子光谦虚而已,说我自己没有。而是什么?没有我。何有于我哉?没有我了。孔子全心修道,浑然忘我了。所以,何有于我,为什么?前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入道了。入道是什么?无我了。“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讲无我,孔子没有我,成圣人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51207.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57-050-0027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