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学习的心态:解行相应 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

 

    我们明白了学习是不断放下自己的分别、自己的执着的时候,那学每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我该放下傲慢了;“冬则温,夏则凊”,我该放下自私自利,细心地为父母着想。每一句都是往我们的心地下功夫,“怡吾色,柔吾声”,把我们的急躁、把我们的情绪放下,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提醒、去劝告我们的亲人。所以这个学是减少习气,绝对不是好像要增加很多的学问才是学习,这不妥当的。

    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可是夫妻不和,连他的孩子都不听他的话。那这个就不是真实的学问了,真实的学问是能感动别人、正己化人,这个才对。我们看那个“习”字,这个“习”,上面有“羽”毛,下面是个“白”,那个就是鸟学飞。你给那个小鸟说,这个飞的时候要几度,然后讲得很详细,它可能体会也有限,还是得要让它飞看看,去行,才能够去理解这些道理。所以解行要相应,意思就是说,学了就要马上去试看看、去力行。翅膀一张开,这个白白的羽毛,这个肚子就露出来了,这个就是习啊。学习就是学一句要做一句,那才是学习。

    所以我们整理了学习的心态,要“解行相应”,要“学贵力行”,而且我们从最难处下手。好。今天我们回去了,没有把自己最难的那个找出来,那这一段话叫“知识”,还是利益不了我们。而且不止不能利益,还会障碍,而且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懂”了,没有身体去力行,那不可能真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听经、读经,很高兴,那个高兴是可以闻到这些法。可是那个高兴,我们不要误会成我们都明白了,那就不妥当了。每一句都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个才是真明白了。所以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听懂很多道理之后,没有销归自性,对治习气,然后就是拿着这些我们懂的道理开始去看别人,去量别人。那这个傲慢就自己增长了,自己不知道。所以真正是不是走在学习的状况,我们时时要勘验自己,不自欺啊。

    假如我们体会对了,不断放下习气,那个法喜会越来越多,对人的慈悲心、感恩心越来越自然,自己的心越来越清净,就对了。但是我们假如越学好像越看到别人的过失,心里越烦恼,有增无减,那个学习的心境跟方向也是错误的。所以这个是我们得要看清楚自己,不可以自欺,勘验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在道中。好,所以恭敬增加了,慈悲增加了,真诚增加了,柔软增加了,那是因为很多习气放下了,自然流露的心境。

    好,我们今天大家一起谈到了力行,那我们找出《弟子规》哪一句我最难做到,下决心(做)。孔子说,一个人要行仁爱大道,首先要从“先难”,最难的地方来突破自己。当然,每一个人,是哪一句,不知道。像我是“凡出言,信为先”要先下手。这个当领导当习惯了,“没问题啊”,你看,每天在打妄语。或者第二条——其实很难的,好几条——比方说,人家劝我们,连思考都不思考,马上就开始解释了。“倘掩饰,增一辜”啊,真的是习气使然,啪一下就出来了,自己都还没意识过来,这个习性就上来了。从最难的地方开始来做。这个是我们强调“学贵力行”。

    再来,我们不自欺,勘验自己的状况。孔子告诉我们,修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是修学的态度。(知:)知道了、明白了、搞清楚了、理通达了。知道了,然后赶紧去力行。但是没有明白的、不知道的,不要装知道,修行不要装个样子,好象修得很好,这个就自欺了。不知道的,赶快“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个是对自己的心不能欺骗,要真实面对自己去求学问。

    再来,知过必改,这个也是不自欺。而孔子提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叹,我们在看《论语》的时候,每一次,看到孔子的感叹,这一句应该前面有个“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诸位学长,我们一直谈到至诚感通。当我们打开《论语》的时候,孔子有没有在我们面前?你们怎么无辜地看着我。这个得每一个人去感应哦,这个谁也帮不上忙。好,我们看到《论语》的每一句就好像孔子在我们面前,那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老人家在你面前,“唉!唉!”你是什么心情?我们能不能做好,让老人别再叹气了。当我们看到师长说,“都没有人真干”,我们的心很惭愧,要挖一个洞钻下去,无地自容。师长不疲不厌教学五十多年,换得的是我们学生都不肯真干,那太对不起老人家了。所以我们能时时感受到,我们不能糟蹋孔子的学问、糟蹋他的教诲。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就更警惕自己了。
孔子讲到,我没有看到,“能见其过”是知过,“内自讼”就是懂得看到自己问题,批评自己问题的,这个是悔过。知过、悔过,都还没有到改过的程度,能知、能悔,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所以人那个傲慢,那个“倘掩饰”,那个习气,我们很深啊,得下大功夫,痛定思痛。

 
 
相关经句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