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学习的次序

蔡礼旭老师

 
    学习的次序,《中庸》告诉我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我们记得这十个字它是知识,这十个字五个态度念念不忘叫智慧、叫学问。怎么念念不忘?《中庸》告诉我们,“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一段话好,这叫真实的功夫,我们今天学了不能学到能、不能学到懂,绝不停止,不学则已,一学一定学到会,这个态度重要。“有弗问”,不问则已,不请教则已,一请教一定要把道理给搞懂,“问之弗知弗措也”,没有真正明白知道就不停止。有时候我们请教人家问题,人家在回答的时候,我们在那里其实没懂,干嘛装懂?我怕我假如说不懂,会不会他觉得我程度很差?想这么复杂,起这种念头那还是面子放不下,而且什么?不信任对方。你不信任他,还问他干啥?既然信任他,他还会看我们说,你怎么这个都不会?他假如有这个态度,他也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既然信任他,面子拿掉,不懂就赶紧问,人真正要能审问,不把这个虚荣放下问不了。

    所以《弟子规》里面这些学习的方法、心态,讲得非常好,“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不只疑问你要问,甚至于什么?体悟的道理,要主动讲给你信任的善知识听。为什么?因为怕我们悟错了,大家注意看,很多修身的人、修行的人:我懂了。结果愈做愈执着,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十个超过一半。他说他懂了,他悟错了,体悟的道理当中掺杂了自己的执着,自己发现不了。传统文化的道理应该走到哪,让人如沐春风。结果我们学传统文化回到家里,一般家里的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情况超过一半,那不就愈学愈有自己的执着点看不到。其实大家想一想,我们脸上黑了,自己看不看得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往往我们的家人看得最清楚。可是他们一提出来,我们的火就上来了,不高兴了:人家都说我好,就你说我不好。所以家人的提醒要虚心接受。再来,你信任的人,你要把你悟的东西告诉他,他一听,他是过来人的话,马上就可以点出我们体悟有点偏颇的地方,赶紧帮我们修正过来。可是很有意思,像我们这些做弟子的看到师父就发抖,也不汇报修学状况,这么好的机会都不汇报,师长也不好指导。所以你看主动汇报这个态度其实很重要,不汇报有时候还是面子问题,有的是太紧张,很多那个缘分就错失掉了。

    “有弗思”,慎思了,“思之弗得”,没有想到,领悟了,知道怎么做了,没有这样正思惟到领悟不停下来。我们有时候想事情,想一想烦了不想了。不想可以,静下心来读经,静下心来听经,往往心一静下来一听、一思惟,解掉了。我记得一开始前几年学习,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把心静下来,师父的经教一打开,差不多十五分钟问题就解了。其实没多大问题,心量太小而已;一听心量拓宽了,可以包容宇宙,事就没了。明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只要明辨一定辨到明白,明辨到明白。“有弗行”,不行则已,真正去落实了,一定落实到非常的笃实、扎实,不做表面文章。这一段话后面还提了一个态度太好了,夫子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会,没关系,我做一百次;人家十次会,没关系,我不怕我做一千次。果能以这样的心境去力行、去学习,“虽愚必明”,愚昧都会变有明智,“虽柔必强”,柔弱都会变成坚强,真正突破,心境就上去了。这是学习的次序。
 
恭摘自《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2010/12/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46-0004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