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仁爱的原点就是孝跟悌

蔡礼旭老师

 
    我们来看看古代怎么选举人才,古代帝王其实他假如懂的话,他知道孝为德行之本。所以古代帝王都是“举孝廉”。这些帝王他为什么这么积极去找人才,他最重要的还是那颗仁民爱物的心,这才是民主最实质的。诸位老师们,谁把民主做得最彻底?尧帝。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他每天想着是天下人的安危。今天有一个人渴了、有一个人饿了,他说是因为我的关系,没有给他生活的温饱。今天有人犯罪了,他会反省自己,是我没有把人民教好,这个是真正时时体恤人民,爱民如子。文王为什么得到人民的爱戴,文王是“视民如伤”。人民已经得到很好的生活了,但是文王还是把他们看做好像受伤当中的婴儿、人民一样,生怕没有好好呵护他。

    这种仁爱的存心,这样的心境怎么形成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你跟他说,应该要有爱心多关怀别人。他说我爱不起来,我提不起这样的态度。所以仁爱的原点在哪里?爱的原点在哪?不是说他口头上讲,那个叫甜言蜜语。不只是男人会讲甜言蜜语,现在政治人物也会讲甜言蜜语,孩子也会讲甜言蜜语。还有现在学校不是在招新进老师,是不是?他们会不会讲甜言蜜语?会。他会拍着胸脯告诉你,我只要录取了,叫我干啥我就干啥,叫我当牛马我都当。结果一让他选上了,好,你可以到我学校里来。马上变一个脸,会不会?是。所以选才很重要。

    夫子点出了根源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跟悌的精神是仁慈心的原点,有了孝悌,他那个仁爱心就自然引发出来。《孝经》对我们人生非常有启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他整个孝心、恭敬的心从家庭当中形成。很多日本的老板他要提拔人才的时候,都一定先到他的家庭了解状况。可是现在的政治人物不这么认为,现在的人民也不知道怎么判断,他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然后他说那是家务事,我还是可以把我们官位做得很好。有没有可能?《大学》可以判断,《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不可能!因为离他最近的人他都没有办法教导他,他又怎么去教导更远的员工或者人民?这在古代,自己家庭教不好,绝对羞耻心起来,引咎辞职,不敢做了。但是现在这些自我的观照、反思,跟大众的判断力严重不足,才会在政治上出现这么多让人家摇头的现象。所以,在民主政治当中,人民的素质一定要提升才行。

    《孝经》里面又提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当我们把孝悌的精神传递给孩子之后,这个孩子其实人生已经立于不败了,诸位老师你相信吗?而且孝悌扎下去之后,他读书不用父母、不用老师推,全部是全自动的,还不用插电。我们冷静来看看,我们父母那一代跟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很多父母是每天陪着读书,还拿着藤条在旁边,是吧!不读,盯着他,盯了十几年,累不累?累。好不容易熬出头,考上好学校,当他去到大学,犹如脱缰的野马,因为他读书不是内在的一种动力出来的,他是被强压迫出来的。这样的孩子脱缰以后,他会做出什么事你无法想象,他会给你花多少钱,你也无法想象。才一个、两个,可能我们就耗在那里累得半死。可是我们父母那一代,生五、六个是正常,七、八个没什么,生十二个是本事。我父亲那一代读书要不要人家催?不要,你看多省力。

    古代的人很聪明,他教一个,教谁?教大儿子、大女儿,教最大的。我们回想到有时候看到两、三个兄弟姊妹都还很小,在一起的时候,那个老大一做哪个动作,旁边就一、两个就跟着做那个动作,他根本不知道对还是不对,就很自然的跟着做。你看上行下效,除了父母,长兄重要,长兄如父,对弟妹的影响特别大。读书都时时想着父母那么辛劳,我们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要让父母操心。读书读得很晚,爸爸妈妈来叫,去睡觉。很顺,不希望父母不高兴,都赶快去躺好,等我爷爷去睡觉,确定睡着了,他们又爬起来看书。不只很用功,一有时间还去帮忙干农活。在插秧的时候,太阳都很大,我三叔他是念到博士毕业。他说他每次在那里插秧,抬起头来看到一些车辆经过,他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有成就,孝顺父母。你看他在劳动当中是怀念父母的辛劳、恩德,所以孝悌太重要了。

    所以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所有的道理其实都是孝悌延伸,孝悌的自然启发。所以爱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他对领导、对国家、对团体他就忠诚。我们也没学过怎么忠,可是很自然的我们到团体里面就生感恩心,那是心性自然的流露。“事兄悌”,在家里懂得对兄长恭敬,“故顺可移于长”。他在组织、公司里面,他对于这些长辈都很温顺、都很谦退。我们现在年轻人有没有这样的态度?不只不懂得跟资深的长者学习,还比较傲慢,这个也是现在教育界很大的问题。都觉得我读的是新的东西,他们还比我不懂,傲慢。其实我们读的那些新的东西对不对?大问号。是根本还是枝末?我们读师范院校的时候,教材、教法教一堆,但是当老师的心境、存心,我们有没有被启发?假如这个存心没有被启发,我们是被训练变成一个机器。“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有悟性、有感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评判老师的标准在哪里?是他的悟性,是他的爱心吗?
 
恭摘自2007年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五)52-237-05 蔡礼旭老师主讲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