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德行扎根教育决定孩子人生的成败
蔡礼旭老师 |
|
我们刚刚讨论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知所先后。今天假如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先学知识、先学技能,而没有先扎德行的根,这个先后就有点颠倒。因为德行的根不扎,只增长知识、技能,会“长浮华,成何人”。大家冷静去看看,我们回到二、三十年前,看到的小孩的脸庞跟现在这个时代的孩子,相貌一不一样?现在的孩子看起来就是好像很机灵的样子,他那个脑筋到底用到哪里去,这值得我们深思。但是你看他慢心就比较重,他可能回去:妈妈:牛顿哪一个定律?问妈妈。妈妈说我不知道。可能他的心里就会说:妈,你连这个都不懂!一个人对父母都傲慢,这是大问题。“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他连父母都不敬,他这辈子对一切人都不可能恭敬。而当他恭敬心没有形成,请问对他的人生有多大的障碍?假如我们这个先后不重德而是只重才,让孩子形成傲慢,他可能一辈子都有吃不完的罪要受。
我们有没有考虑到,一个心性的差异,走出来的人生是截然不同!所以《弟子规》的这些经句,从心性上看,都决定了一个孩子人生的成败。这句话大家觉得会不会讲得太严重?不会,教育当中没有大事、小事。“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冬则温,夏则凊”,它对治的是一个人的没有责任心,他假如连父母都不放在心上,他的责任心从哪里来?所以他的责任心从对父母的孝心、从对父母的关怀,孝心起来,设身处地的心起来,细腻、谨慎的心都从这个冬温夏凊的心境当中提升起来。而那个替人设想,服务人的敏感度,就是各个行业成败的关键。每个行业都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群,这是它的目的。而你要服务人,那一定是能感同身受、体恤,你才能服务到位。假如要服务他人的时候是想着我可以赚多少钱,这个事业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感同身受的能力重要。
你看我们感同身受,比方我们自己身体痒,马上一抓,很舒服是不是?因为是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而孝子把父母的身体、父母的安危放得比自己的命还重,所以他一定能感同身受。很多孝子在外当官,突然冒冷汗,心很不安稳,赶快辞掉工作回到自己家里面,一看都是父母生病了,他才会有这种感应,感同身受。我们现在父母都已经为我们操心得要死,我们都不知道,那又谈什么能够去利益别人?我们请别人给我们抓痒,都得怎么样?左边一点,左边一点;右边一点,右边一点;上面一点,上面一点。为什么没有一抓就到?因为不是同体。所以仁爱的心就是同体的感受,就从冬温夏凊当中契入。大家看“入则孝”短短的几百个字,但却对整个孩子往后面对家庭、面对人群的心性,占着决定性的影响。
“出必告,反必面”,这是什么样的心境对父母、对家人?那是深怕父母多为我们操心,所以一举手、一投足,只要会造成父母、家人的担忧,都要先交代好。当他这个心态起来的时候,这样的员工你很放心,他不会胆大妄为,不会张狂。她在团体当中,比方公司一起出去旅游,突然找不到她,一堆人在那里急得半死。她一个女子在其它的国度,也不知道跑去哪。后来找到了,她说我刚好想到,想到海边走走,所以她就自个儿去了。你看她是入无人之境,别人会有什么着急她都感觉不到,她只想着“我想要去散步”。
我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他的学问之道,他为人子之道,在这样的次第他才能够发展得很好。所以《弟子规》本身就是一个先后次第很清晰的一本经典。把整个德行的根,孝悌为根本先扎好,然后从每一个言行举止去要求自己,进而才能够去泛爱众。德行没有根,自己安排自己都乱七八糟了,怎么去协助别人?我们刚刚讲到的先后,“欲助人者,先自助”,这个先后顺序不能颠倒。自己都帮不上自己忙,再谈助人那就变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们刚刚说到我们了不了解自己、我们了不了解他人,今天我们不了解他人,如何去帮助他、如何去栽培他?所以“欲知人者,也要先自知”。 |
|
恭摘自2007年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七)52-237-07 蔡礼旭老师主讲 |
感恩老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