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劝人为善的智慧

蔡礼旭老师

 
    “劝人为善”。要用什么劝?古人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当面劝人,是用言词,千年万世劝导众生,那就要用书籍。你能写下很好的教诲,就可以像《了凡四训》一样流传到后世。劝人以口,要审时度势,首先要有足够的信任与付出再劝。在劝勉他人的时候还要观察时机,要“规过于私室”,私底下劝比较好。劝人以书,一个人要真正能有书传世,不是会写字就可以了,根本问题还在立德、立功,用自己的德行利益社会,人家才会觉得你是真才实学,你所留下来的文章,人家才会信服,才得受益,所以要留书首先要立身行道。

    劝人也要了解现实状况。我们之前提到,在大人的世界里,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人们只会看你做什么。学习《弟子规》,不是叫人家去做《弟子规》,而是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当你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你的兄弟就开始感动了。当你做到“冬则温,夏则凊”,你的父母就开始感动了。当你做到“凡是人,皆须爱”,接触你的人都如沐春风,你劝他的时机就
成熟了。所以,要“为人演说”,演在前面,演好了再来说,知所先后则近劝人之道矣。

    劝人为善,可以用言语劝,也可以用书本劝,而现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用行为、德行来感化人,之后才能劝导他人。古代的圣贤人很懂得劝人之法。东汉末年有一位贤者管宁,有一次和同窗好友华歆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片小金子,管宁继续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像瓦砾石块一样,华歆则马上把金子捡起来,丢下锄头就离开了。又有一次他们同席读书,正好有达官贵人的车马经过门口,管宁继续看书,华歆则是扔下书出去观看。现在这样的孩子多不多?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不专心了。当华歆回来后,管宁拿了一把刀子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开来坐,并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管宁通过观察朋友的存心、习气,料定朋友以后若是进入官场,一定会很危险。譬如,摆一百万元在面前,见之不动心,摆一千万元在面前,仍旧不动心,摆一亿元呢,就会考虑看看。所以,人若没有真正明白财的道理,就很有可能禁不起诱惑,所以学问之根
还是要扎得很深才行。

    管宁后来避难辽东,他时时观察人民的状况,随机施行教化。他发现在自己周边居住的人民,因为井很少,为了打水争来争去,甚至会动手打起来。他也没有当面制止,而是去买了很多新的水桶,趁着天还没亮时,自己先去把水打好,放在井边。很多人本来打算一大早去占位置,可是到了井边,看到水都打好了,回想起自己每天与人争来争去的场面,都生起了惭愧之心。由于管宁懂得用善巧唤醒人民的惭愧心,整个乡里互相帮助的风气就慢慢形成,所以劝人确实要有高度智慧。

    我在与卢叔叔的相处中,看到他很多劝人的智慧。记得在澳洲学习的时候,我们是八九个人一起住。八九个男人住在一起会如何?环境较为脏乱。每次大家聊天,嗑瓜子、吃很多东西,结果桌上一摊,地下一摊,洗手台上也一摊。怎么办?只见卢叔叔一言不发,动手把所有的地方擦得一尘不染。他整理好的洗手台,连一滴水都没有,干干净净。第二天还是一样,卢叔叔又不动声色,全部从头做到尾。就这样做到了第五天,大家又在那里吃东西的时候,有人就说了:“人家每天搞得这样干干净净的,你们这是什么态度?还搞成这样!”结果所有的人都低下头来,从此以后就没有这种情形了。卢叔叔有没有讲?没有,他以身作则,以从自己做起的态度,唤醒了别人的羞耻心,然后还借别人之口,达到了劝大家的效果。所以我们还是要用德行去感化他人。

    我看到卢叔叔对每个人都很关怀,我们几个年轻人去见他,他都很提拔,但是我得到的利益最大。为什么?别人要帮你,还要你肯接受才行,否则纵使孔子站在你面前也没用,因此我很感念他给我的教诲。卢叔叔每天带我去散步的时候,一边散步一边把他很多人生的智慧点点滴滴告诉我。他也会关怀、劝勉其他的年轻人,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个弊病:还没本事就开始傲慢,这是致命伤。所以,很多机缘当面错过,我很替他们惋惜。

    春秋时代,郑庄公与他的母亲武姜发生很大的冲突,于是就对母亲说:“不到黄泉不相见!”这种狠话一讲,可能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虽然庄公事后确实后悔了,但因为他是国君,君无戏言,面子最贵,不肯认错。他的大臣颍考叔是个有名的孝子,他用了善巧方便让国君母子言归于好。颍考叔很有智慧,他借着进献贡物去见庄公。按古代的礼仪,大臣送国君礼物,国君礼尚往来,一定要回礼。所以,当庄公请颍考叔吃饭的时候,颍考叔就把肉放到旁边不吃,这就是在制造机会给郑庄公。

    庄公见到颍考叔这样做,十分好奇,便问道:“你为什么不吃这道菜?”颍考叔很真诚地回答庄公:“我们家有好吃的食物,一定请母亲先吃。而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尝过国君您赐的肉羹,请您让我带回去给母亲吃。”这么真诚的孝心讲出来,庄公听了很感动,心里也有所触动:“你有母亲奉养,偏偏我却没有!”当国君有心悔改的时候,臣民给他建议的机会就来了,所以颍考叔就告诉郑庄公:“君王有什么可忧虑的?如果掘地见泉,在地道中相见,有谁敢说不对?”于是庄公就照着他的话做了。

    我相信颍考叔这个做法绝对不只是为了让国君母子相见,古代读书人的视野非常宽广,他了解到一个国君做错事会影响一个国家的风气,所以这件事他是责无旁贷,一定要把他的国君劝通,否则郑国的人民就会说:“连国君都不孝了,我为什么要孝?”那还得了!所以,赶快劝谏国君,让国君迎请母亲回来奉养,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会改变。

    确实劝人为善要讲善巧方便,而这个善巧方便绝对不是说你一定要刻意去学,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不是真心想帮助人。只要你有真心,方法一定可以找得到。所谓“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你有百折不挠要帮助别人的心,就会有很多好的灵感出来。我们教学的人就很有这种经验,很想帮学生,可是自己的教学资历还很浅,但因为我们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想去成就学生,所以可能在做其他事时,突然想到一个好方法。因此,根本还在于我们的真心。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