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很会教育。有一天,子贡(口才最好)在批评别人。孔子说,“赐也贤乎哉?”子贡刚好在批评别人。子贡是口才第一,所以很容易造业,要谨慎。口才好是要给人讲明白,不是拿去批评别人的。“子贡方人”,就是批评人。子曰,“赐也贤乎哉?”端木赐,你很闲了吗?“夫我则不暇。”假如是我,对治自己的习气,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我都觉得二十四小时都不够用,怎么你有这么多闲工夫去看别人的过呢?
孔子确实是如此。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每天担忧的不是别人的问题,都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我道德有没有每天修正、提升?“学之不讲”,我学到的这些学问有没有好好的弄通,好好的落实,讲究了。“闻义不能徙”,我听到道义的事情,今天谈孝道了,我有没有马上去落实,闻义要马上去做。“不善不能改”,我闻到了善言,我有没有马上去改正自己,假如没有,这是我每天担忧的事情。
所以真正成圣贤的人都一定是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绝对不是一直在看别人。甚至于是看到别人的过,都是非常善巧、柔软的去帮助对方改,不可能去批评。其实坦白讲,批评别人造不造业?很造业。你一批评他,本来别人都不认识他,你一讲完,所有的人都跟他有成见,他跟一切人的缘分就被我们一句话给破坏掉了,这怎么不会造罪业呢?而我们去批评别人,就带动了一个团体很喜欢去批评人,伤了对方的缘,又伤了自己的团体,这怎么不是造口业呢?所以经典当中教我们修学,首先“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412f.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