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一句话,对于要从事教育工作者,就非常非常重要,就非常明确的讲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我们各行各业,都有不同服务大众的职责、使命所在。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假如现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道”,不知道人生的真相,有很多的疑惑,那从事教育工作者就失职了。而这个“道”,其实万物都有它自然的轨迹,所谓“道法自然”,这个整个星体的运行都有它的道、它的轨迹。天地如此,其实人也有他做人应该遵循的常道,我们熟悉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所以,在《孟子》当中,有一段话就可以阐述,人一定要学做人的常道。《孟子》里讲到,“人之有道也”,人假如“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担忧这个情况,“圣人有忧之,使契”,这个字念xiè(ㄒ一ㄝˋ),“为司徒”,这个“司徒”就是教育部长,“教以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个是在《孟子·滕文公》第三的经文当中。

    这段话提到的,“人之有道”,人应该有他做人的道理,假如人不懂做人的道理,每天吃得很饱、穿得很暖,然后很放逸,无所事事,又没有教育他,他的行为可能就偏近跟禽兽一样。这一段话我们想一想,假如一个年轻的人,每天就是吃饱穿暖,他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对家庭也没有责任感,那他过的日子就是放纵享乐的人生,做出来很多行为“则近于禽兽”,都有可能。所以“圣人有忧之”,有担忧了,赶紧让契为教育的负责人,来教导这个五伦的道理。

    从这一段文章我们也感受得到,“传道”,这个“道”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五伦大道”来传承起。而这个五伦当中,事实上,从父子有亲的天性,孩子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对兄弟姐妹、对家族,再延伸到对邻里乡党,之后,对社会大众。其实这个“道”,也就是仁慈博爱,所有圣贤、所有优秀的民族,他们的教育,其实核心就是一个爱的教育。

    所以,孟子讲,“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我们在《三字经》当中说到,孟子是“讲道德,说仁义”,孟子对很多事理,开显得非常的透彻。所以刚刚我们读的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人一定要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不然会近于禽兽。而孟子这一段话又讲到,仁爱,“仁也者,人也”,这“仁”就是每一个人天性里都有的。而“合而言之”,就是人他只要时时处世待人,都能够用仁爱的心,一个人跟仁爱完全结合在一起,念念能为人着想。我们看这个“仁”字,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能够想到他人,其实处处都有仁慈之心,这个人就是在修道,在道中了。

    所以传这个“道”,其实就是传这个爱心,古圣先贤的教育,核心真的就是爱的教育,从爱父母到爱一切的人,爱一切的生命,核心还是一个爱字,这是“传道”。

    而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道。在医学界有医道,商业有商道,当领导有王道,扮演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行业,都要符合伦理道德,才在道中。所以现在为什么很多乱象出现?因为各个行业,假如没有遵守这个常道,乱象就出来了。我们想一想,假如医生没有医道,会怎么样?假如老师没有师道,会怎么样?假如医生都想要开宝马的,老师都想开奔驰的,那这个很麻烦了。在古代,这两个行业是最受尊重的,因为他们重道,重道义、轻利益,尽心尽力救人的生命、救人的慧命,重义轻利,但是假如没有在常道当中,转过来变重利轻义,那就很麻烦。所以这个“传道”太重要了。

    尤其像我,我是教小学的,我看报纸,看到任何犯罪事件,我都会觉得很汗颜,因为任何一个犯罪的人,都是小学毕业,不是,都读过小学毕业了。那我们守在小学这个岗位六年,有没有把做人的道理教给他们?假如有,他应该不会走到这样的地步才对。我们当老师的,要常常这样反思,任何的社会现象,离不开我们的教导。然后再拉往前去,每一个人又从家庭出来,所以人会出状况,父母的教育也是一个关键。所以《三字经》讲得很清楚,“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个是“传道”。

    “授业”,讲授学业。而这一个“业”字,说实在的,学业是要学习成为有学问的人,而学问是拿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才叫学问。不能学习了东西只是拿来考试,考完之后,什么也用不上,那这个就跟我们的人生目标,它不是很相应了。应该是学习了道德学问,都能够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才对。所以这个“业”字,学业它包含学了以后,懂得如何经营人生,如何经营家道,如何经营事业,“授业”里面要包含这样的格局才对,所学的东西都是能扩宽学生的心量,能让他时时以一生幸福来思考、来经营,甚至于能让他懂得怎么样成就他后代子孙世世代代的兴旺,授这样的学业、学问才对。

    而我们看到现在,好像经营人生这个概念,很模糊。我都感觉我自己在念初中、高中的时候,哪有想什么“人生”这两个字,就想这一次考试能过关就好了,然后一考完试,就好像没什么事情可以做,然后就好像要去娱乐一下,去happy一下,然后把时间二十四小时给它填满。真是蹉跎光阴啊!所以假如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人生的经营往往会变成,只是在欲望的追求、享受而已。

    尤其,假如从小就很会玩,很爱玩,父母他什么要求都给他,这个就是从小就享福了。从小享福。我们刚好上上个礼拜,大家一起学习过,(上上个礼拜的)《训俭示康》。我们想一想,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很会玩,很会花钱,他往后的人生会怎么样?我们看,在很多古文当中都可以看到,古人他特别会分析整个事物的发展,他能看得很远。

    所以今天有一个说法,“小朋友他想要怎样,就让他自由吧,就不要管他了,他想玩什么,就让他玩吧。”天堂啊,就享乐了。

    享乐,“由奢入俭难”,他就花钱花习惯了。结果一出社会,他因为花了很多钱,还没赚钱就已经负债了,信用卡好几张了,所以一入社会,他就必须要赶紧赚钱还钱,而且他还不能没有那一份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他就还不起钱了。所以他去赚钱,他想着,我一定要工作能不断的爬升上去,才能赚更多的钱,不然我还不起钱,所以都是想到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名利,看到同仁,感觉都是对手,他会跟人家嫉妒、他会跟人家对立,那他在职场当中就喘不过气来,像打仗一样,“我不能输,别人可以输,我不能输。”战场。

    工作了一辈子,因为享受习惯了,都在负债。很多人假如是这样子经营人生,等他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还在负债,有很多这种情况。所以他必须在他成年的时候,用大量的精神、大量的时间都在赚钱当中,他就忽略了家庭的经营,最后可能离婚了,最后可能孩子都没管好。现在这种家庭状况太多了,俗话讲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还不只一本,很多本。太太有太太的问题,儿子有儿子的问题,为什么?没传道,婆婆有婆婆的问题,丈母娘有丈母娘的问题。每一个角色都有正道才对,要学才能。结果,忽略了经营家庭,问题出来了,孩子不孝顺,晚年没人管,都在很多西方国家,人老了就在养老院里面,坐吃就等死了。人中晚年之后能不能幸福,完全来自于他有没有家庭的温暖,有没有天伦之乐。

    所以,假如是享乐的一个人生方向,这个往后发展一定是不平衡,一定会有种种情况出现。我们老祖宗走的人生,他是很循序的、很稳健的、很全面的发展,来经营他的人生,不能只有事业,没有家庭,这个都错误的。其实在西方的经典当中也是强调,任何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破碎,也是很正确的,但是问题就出在,现在这个时代,东方人忽略掉了孔孟的教育、圣贤的教育,西方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整个人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就追名逐利,就失去平衡,都很痛苦,心灵空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所以今天假如贪心愈来愈长,最后铤而走险,就触犯法网,现在听说监狱愈盖愈大,都装不进了;或者放纵了,放纵欲望,那他行为偏颇掉了,醉生梦死,过着禽兽不如的生活就有可能;或者很迷茫,追名逐利,最后是麻木不仁,整个机械式的工作生活,到最后就很麻木,每天还要应酬、喝酒,回来就躺在那里睡了,家里的人都很少沟通,甚至于家人最后都形同陌路,不打招呼。

    我们是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美满,怎么搞到最后变成这个样子了?诸位学长,您希望你的孩子跟你过一样的生活吗?你们怎么没反应?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管是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甚至于是为人领导,到底我们要把孩子、把员工带到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去?台湾有一首歌叫“你快乐吗”,我们也要问问自己,孩子都跟着我们,“爸爸你要往哪里去?妈妈妳要往哪里去?”我们回头看看他,“你问我,我问谁?过一天算一天啊。”真的,追求享乐的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很深远的眼光。

    所以,讲授这些学业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人生才没有迷惑。而老师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够指导学生的人生,他人生有哪些迷惑,他可以马上帮他解决。

    在《孟子》当中有一段话讲到,“贤者以其昭昭”,这个“昭昭”就是指他明白理解圣贤的这些道理,“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其实这个就是古圣先贤讲的,“先觉觉后觉”,先觉悟的人,再去觉悟他人。就像我们常常点灯、点蜡烛,一定是自己先亮了,才能够去点亮别人的蜡烛,点亮别人的心灯。“贤者”,有学问的人,以他的智慧、以他的明理,来让人明理。

    “今以其昏昏”,可是现代的人,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道理,却要让人家明白道理,要“使人昭昭”。这个“今以其昏昏”,这个“今”就是指,比方在位的领导者,一个政治人物,他很多的决策都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他假如都搞错方向了,怎么可能让老百姓明白。比方《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要摆在第一位,但是有这种见地的领导者,现在就不多,都是强调拼经济、赚钱,是吧?《大学》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怎么一个家庭、一个社会都在舍本逐末了,才会有这些乱象出现。

    所以这个在位者,除了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之外,他同时还可以指父母。父母是一家之长,父母要能明理了,才能让他的孩子明理。所以我们的文化特别强调三个角色,君、亲、师,可以列为五个最尊贵的身份,“天地君亲师”,我们也要对得起这个身份、这个尊崇。教学的人,不能“昏昏”要“使人昭昭”,那也不可能。所以要解别人的惑,首先要解自己的惑,自己要统统明白事理了,没有疑惑了,才能解别人的疑惑。

    我们认识一位研究所的同学,他成绩算是很优秀的,从小到大,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大家觉得优不优秀?优秀不能只看分数,是吧?换另外一个角度讲,在大学研究所跳楼自杀的,成绩好不好?很多都很好,一直都很好。可是只注意到他的分数,却没注意到他的心灵状况,随着他的成绩,好的表现,他的得失心会跟着上去。所以会变成他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一下子就心理调整不过来,会有轻生的倾向。你们好像都不能理解,我也不大能理解,因为我从小成绩就不怎么样。大家假如有机会遇到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第二名的,可以跟他探讨一下。因为我们看到很多研究生、博士生自杀,他们能读到那个学校都一定是身经百战,才达到那个程度的,所以还是要关注到他心灵的状况。

    结果这一位研究生,他真的读得很痛苦了,他说他走出图书馆,看到有市民带着家里的狗出来遛一遛,他看着那只狗,挺开心的。他说我怎么活得都不如一条狗呢。现在狗还可以悠哉悠哉在那里散步,现在一百个人里面,不知道有几个人能悠哉悠哉散步了。结果他就去请教他的导师。他说:老师,《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我觉得人生读书很苦啊?结果他老师跟他讲:我跟你一样啊。

    所以刚刚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的人生跟你一样?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要解开的疑惑啊,苦在哪、苦从何来,得搞清楚,不从苦的根源解决掉,苦是不可能减少的。

    结果他老师这么一跟他讲,他还不死心,他去问他系里面最受欢迎的那个老师,又问他:孔子讲“不亦说乎”,怎么我这么苦?结果这个老师跟他讲:人生本来就是这样!诸位学长,人生假如一定要苦,你还想不想过?那人生假如一定要苦,那不就叫自讨苦吃吗?不就叫自掘坟墓吗?刚刚讲的这个故事,经典没有这么讲,是吧?经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好的、幸福的种子,以后就开好的花朵了。

    所以,怎么“解惑”,就很重要了,当父母的、当领导的、当老师的要能解惑。那现在你的孩子问你,“妈,人生怎么这么苦?”诸位学长,我们要怎么回答?苦、乐,主要的都在他心态的问题,他贪求、他患得患失了,苦就来了。一个人能平常心,一个人能不自私自利,一个人能知足、常乐,他就不苦了,所以俗话说“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所有的苦,三个字就讲透了,叫“求不得”苦。所以我们给孩子的人生态度,从小就不要贪求,懂得付出,他就能体会,什么叫“为善最乐”、“助人为乐”。

    大家看过《暖春》这个片子没有?大家想一想,小花苦不苦?那个片子里面,就已经告诉我们谁最苦了。谁睡得最不好?那个镜头出来,都是在那床上翻来翻去,是吧?谁啊?婶娘嘛。你说她挺凶的,可是她最苦,晚上都睡不着觉。所以那个很凶的人,你不要跟他计较,他晚上都睡不着觉,他有时候还得吃安眠药,是不是?每天发那么大脾气,心都静不下来,还得吃药。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小花什么都不求,她就没苦。她乐在哪?“我最喜欢看爷爷笑。”她的乐在哪?报恩啊!这是她的快乐。你看那个镜头好几次,每一次拿着考卷跑回来,“我又考第一了、我又考第一了。”找谁啊?找爷爷,他高兴啊。所以,人生都是在感恩当中、都是在报恩当中,她一定幸福的。

    而且,我们看小花,她快乐在哪?“恩欲报,怨欲忘”,小花的功夫很好,她是“怨不生”,她连个怨的念头都不起。一般的人说“你怎么这么傻?”到底谁傻?是不?不计较的人、不把任何人的不好放心上的人,傻吗?那叫会过日子。常常把别人的不是都放在心上,那叫自己找罪受。你看邻居问小花。怎么讲到小花来了?人生如戏,这个戏里面都有很多学问的。邻居问她,“妳不恨婶娘吗?”“婶娘不是坏人,你看上一次她带我去的时候,她也没有把我给人啊。”她婶娘连做不好,她都记她那一点点好,有没有?明明是带她要去把她卖掉,不是,送人,结果她追她婶娘追到婶娘的脚踏车不是倒下去了吗,后来没把她送走,她就记那个没送走,她都不记那些什么把她带去哪,都不记,就记住她没有把我给别人,就专记别人的好,她就乐了。

    那我们说到这里,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快乐幸福的人生态度?他现在有了,他以后一定幸福;他现在都是在求不得的痛苦当中,哪怕他以后再有钱、再有地位,苦会愈来愈多而已,没有侥幸的。所以科学家研究出来,他们统计,一两岁的孩子,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成人平均一天笑七次。我们想一想,这叫愈活愈怎么样?人生是追求幸福快乐,怎么愈活愈笑不出来了?这个都是我们值得去深思的问题,笑不出来就是太多的苦,就是太多的执着、太多的贪求了。

    所以,说实在的,刚刚跟大家交流,这都是接触老祖宗的教诲,才慢慢明白的道理。我从小就是得失心特别重的,然后一到考试就紧张得不行,考大学联考,还吃两颗镇定剂,结果吃了还是没睡着。你说人都被自己这些错误的心态,搞得是累得半死,不是自己累而已,全家跟着累。我考大学,那是全家总动员,都在那紧张的气氛,刚好一台车五个人,四个人陪考。我们就有同学,性格就非常的豪爽,人家遇到考试很轻松,“爸妈都不用去了,我自己去就好”,拿个矿泉水就走了,家里像没什么事一样。结果我去考试,看到我一个同学,他妈妈陪他来考,打了招呼,他妈妈就说了,“礼旭啊,哦,你怎么这么有福气,两个妹妹都来陪你考试。”我还没考,已经心情很郁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还没进考场,就遇到这个皱眉头的事情。结果进去考试,写了没几题,感觉镇定剂还是满有效的,它在发挥药效了,所以第一科就考中文,我没考及格,那后来大学就考得不是很好。

    从小就是这样。初中为了要编进好的班级,英文考了九十八分,哭了两个小时,因为没有一百分,就为了那两分,可以哭两个小时。然后还打电话给我爸,我爸:哎呀,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得失心,都是有赖于父母他们的豁达,慢慢把我调过来的,不然实在太严重了,现在可能都得忧郁症了。所以我记得我毕业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三年都跟我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纪念册,拿给每个同学写几句话,给我们做纪念的,我那个同学跟我三年同班,他就画了一个小男生,然后滴了几滴眼泪。你看,初中一年级的事,他都把我记住了。

    所以确确实实,人没有遇到经典,他的人生真的是黑暗,染上太多错误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自己都不知道。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420g.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录 55-028-00017    
感恩老师!  

发布日期:2013-04-20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