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师说》讲肯向经典、肯向明师学习才能有智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嗟乎。】

    这个就是叹息了,哎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就是当时候的那个时代,大众很少会主动去亲近好老师,然后学习圣贤大道,这样的风气很少了。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不学经典、不学圣贤的学问,人想要对人生没迷惑,就不容易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古时候的圣人,这个“出”就是超过一般的人的素质、德行很多。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他们自己很有学问、很有地位,但是却很好学,去向人请教。像《三字经》当中提到的“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曾经还就教于一位七岁的孩童,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孔子这样有智能的人,他一有学习的机会,哪怕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他都跟他请教,所以“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现在一般的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这个“下”就是不如圣贤人,低于圣贤人的道德学问,很远。

    却很觉得去向人请教、求学,是很丢脸的事情。

    【而耻学于师。】

    从这一段话,圣人有这么高的智能,他还好学;然后一般的人,已经智慧不足了,又不愿意学,那个差距就愈来愈大了。所以接下来讲: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就愈来愈有智慧、愈来愈明白;一般的大众,或者有愚昧的人,就愈来愈搞不清楚、愈来愈迷惑颠倒了。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为什么能成就道德学问,愚人为什么愈来愈沉沦,甚至一生就这样迷迷糊糊过去了,大概关键就在有没有好学的态度。

    所以孔子讲的“三达德”,第一条就告诉我们,“好学近乎智”,人肯向经典、肯向明师学习,他才能有智能;有了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也才能去利益他人,所以这个智慧是人生相当重要的基础所在。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424g.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录 55-028-00017    
感恩老师!  

发布日期:2013-04-24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