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可怪也欤。】
这不是很奇怪吗?读书应该是明理,怎么智慧反比不上各行各业的人呢?所以刚刚这一段就是在强调一般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学习,懂得找老师提升,但却反而是读书人不愿意找老师学习了,所以觉得这个情况确实是挺奇怪的。
而这几段都强调,读书人好面子,然后觉得去向人家请教是羞耻的事情。所以有一句成语提醒我们,“不耻下问”。孔子,我们刚刚念的那一段,《三字经》,其实都在提醒我们这些重要的态度。“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讲到这里,接着韩愈先生举圣人来给大家启示。
【圣人无常师。】
孔子是圣人,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孔子都就教于他们。所以:
【孔子师郯子。】
这个郯子是指郯国的国君,这个“子”是他的爵位。以前的国君,他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个是子爵。这个郯国的国君,因为知道少昊氏曾经以鸟名,以鸟的名,“以鸟名官”,这个典故。少昊帝曾经“以鸟名官”,郯子他知道这个典故,去告诉鲁昭公。孔子一知道,“哦,他知道这个事”,孔子一听到他自己不知道的,他赶紧就去向他请教。孔子的好学从这里就看得出来。
而这个少昊帝,我们常说“三皇五帝”,“三皇”在《帝王本纪》,“三皇”是指伏羲氏、神农氏,还有黄帝。“五帝”就是指少昊氏、颛顼帝、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先王,这是“五帝”。孔子曾向他请教这件事。
【苌弘。】
他是精通鼓乐,孔子也向他请教。
【师襄。】
师襄弹古琴。还有向老子:
【老聃。】
请教,向老聃问礼。所以孔子只要认识他觉得比他在学识,或者在各个方面能力要高的,孔子都主动的向他们请教。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就是刚刚提到的郯子、苌弘,孔子曾经就教的人,他们的学问,“其贤不及孔子”,道德不一定比孔子好。但: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这个原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翻成《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看这个话当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他心是非常的平和。
“见人恶”,是“即内省”,“择其不善而改之”。面对恶人、做错事的人,当作一面镜子反省自己。有这样的心境,会不会跟人对立?会不会跟人冲突?会不会把人家的过失放在心上,每天闷闷不乐,半夜做梦还骂人?“学问深时”应该是“意气平”。而且有学问是仁爱心,见人家不对,自己先做好,看以后有没有机会能够帮助他,“正己化人”,这样才对。看人家不顺眼,这个都已经不在道中。
所以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个求学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效法。“必有我师”,就是求学问的路上只有一个人是学生,谁是学生?自己。善者效法他,恶者反省自己,都是老师。就像看一出戏一样。正面的角色,看到岳飞,效法他的精忠报国。看到秦桧呢?“哎呀,做人不能做成这样,遗臭万年。”是不?那秦桧是不是我们人生的老师?他也在启发我们。
人有这种心境,每天遇到任何人都在学习,都在提升,都是我们的良师。人能保持这样的心境,每天一定能提升。我们感觉到最近没怎么提升了,一定是这个心境不对了,没有这种向一切人学习的心境了,可能看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上不去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503g.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