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为人臣有“劝谏”的本分。而这个“劝谏”:
【忠有三术。】
臣子尽忠有三种表现。
【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什么是“防”呢?
【先其未然。谓之防也。】
错误都还没有发生,有一点征兆,这个臣子就懂得赶紧提醒。『二曰救』,就是已经发生错误,刚开始,赶快调整,亡羊补牢,叫:
【发而进谏。谓之救也。】
第三:
【行而责之。谓之戒也。】
错误已经完全不能挽回了,造成了,然后直言把问题讲出来,这叫“戒”,“戒”就是以后不要再犯。所以这个都是为人臣劝谏的功夫,但是哪个功夫最高?防。有任何征兆,预防。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告诫是最下等。这跟医生医病一不一样?一样。最高的医生是什么?根本就还没有生病,看到一点症状就把它治好了。这在我们“微渐”当中,翻到一百三十五页,两百九十四句。所以臣子要有智慧,皇上的哪个动作、领导哪个动作不对了,以后一定造成什么结果,马上劝他。
【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
庞暖告诉他的君王,“君王,你没有听过魏文侯曾经请教过扁鹊这个神医的问题吗?”
魏文侯问扁鹊:
【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你们兄弟三个人都是医生,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曰。长兄最善。】
我的大哥功夫最好,我的二哥:
【中兄次之。】
我:
【扁鹊最为下也。】
【文侯曰。可得闻耶。】
为什么呢?你能讲给我听听看吗?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我大哥看病人的脸色,在病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他的病治好,所以他的名气不会出这个人的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我的二哥治病,在病情稍微发作的时候就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会出这个病人家里的巷子。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
我治病,要扎针疏通他的血脉,还要开药(有点副作用的汤药),还有要动手术帮他治病,所以每个人都知道我在治病,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人病很重了,是我治好的,所以我的名气响彻各国诸侯。
这段话也很有味道。请问大家,其实我们每个人,比方说遇到一件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后来有人来帮我们救火,我们非常感谢那个帮我们救火的人,可是从来没有感谢那个曾经提醒过我们的人。甚至于那个提醒我们的人,我们还嫌他烦,不理他,然后特别感谢那个帮我们救火的人,然后对那个人说,“你真有义气!”
我们翻到一百三十三页,两百九十句。有一个人,家里失火了,结果很多人去帮他灭火,头发都烧掉了,焦头烂额,他马上摆酒席请这些人,“这些人太够意思了。”结果旁边有一个人跟他讲,“某某人好早以前就叫你把那些柴火移开,把那个烟囱稍微改一改,你听他的话就不会有火灾的,你不听他的话才造成这个结果。现在那个头发烧掉的人当上宾,那个早就劝你的人,你根本理都不理他。”这个人一听开悟了,赶紧去把那个人请来喝两杯。所以您看这个句子:
【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
他早就提醒那个人改变烟囱,移开柴草,但是当事人不觉得他有恩泽。
【燋头烂额。反为上客。】
帮助救人,烧得燋头烂额的人,都是座上宾。
【盖伤其贱本而贵末。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
这是痛感失火的人家其实本末倒置了,假如他已经能先听别人劝,他根本不会有这个恶果。所以你看其实实在讲,我们现在人生出了状况,很多人来帮忙化解,重要的是,以后还会不会遇到这些事?会。可是假如我们现在就好好听孔老夫子的教诲,听《群书360》的教诲,我们可能人生往后所有的灾难就化掉了,而不是去感谢每个帮我们收拾残局的人而已了。所以每天清晨三炷香,谢天谢地,谢孔老夫子,谢古圣先贤。我们真听他的话了,他才是真正从根本帮助我们的人。
【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
后世的人,大部分在防患于未然当中不会去注意,可是却努力于抢救已经造成的后果。这些深谋远虑的大臣很少受到奖赏,反而是灾祸现前,那些拼命的斗士得到尊崇。所以人有时候这个好歹、本末不见得看得清楚。所以以后我们犯了什么问题的时候,不只要感谢那个救火的人,还要感谢谁?“这件事好像谁提醒过我,妈妈曾经给我讲过,我没听才造成这个结果。”赶紧去给妈妈磕个头,请妈妈吃顿饭,然后说,“妈,我早听你的话,我就不会吃这个苦头了,以后妳多跟我提醒、多跟我讲讲。”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509f.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