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则省,昏则定”,对父母晨昏定省。有一个老师,一个小学老师,他打电话到我们中心来,他对我讲:蔡老师,《弟子规》里面有糟粕,有不好。诸位朋友,我们道理不是用辩的,愈辩冲突愈大,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本位主义,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要口气不好:哪里有糟粕,乱讲。那可能这就搞砸了。我们“谦受益”,要谦虚、要恭敬。我接著就请教他,我说:这位老师,哪一句是糟粕?他就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我说:为什么这句是糟粕?他说:一天要问两次,太麻烦了。现在人都怕麻烦,方便到最后都变随便了。
我接著就跟这位老师说:为人父母每天不知道想孩子多少次,我还听过有家长在春秋之际,因为气温变化比较大,去睡觉跟半夜温差都好几度,怕孩子踢被子著凉了,所以自己都盖得很少,半夜的时候冻醒了,醒过来先去给孩子的被子盖上,自己才回来睡觉。父母连在睡觉都在替孩子著想,更何况是白天,那是时时在关怀著他的孩子。所以我们一天才问两次,父母却时时在关心我们。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一百岁的母亲对她的孩子纵使八十岁了,还是像孩子一样照顾他。
当我们小朋友早上能够去跟父母问安: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俗话说人逢喜事怎么样?你看这个孩子这么孝顺,哪有比孩子孝顺更快乐的事,父亲会觉得我的努力很有价值,他整天工作都很有力量;又看到孩子额头发亮,代表昨天睡得很好,他也放心多了。下午回来,上完课主动跟父母讲: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父母一看,气色不错,代表今天在学校没有跟同学打架,学习状况不错,所以早晚的问候让父母安心,让父母放心。为人子女在这么小的年纪,很难直接在经济上、在生活上给父母很多的帮忙,但是最起码要做到不要让父母多担忧。所以我们告诉学生,不让父母担心是一个为人子最低的标准,要努力去做。
这个老师听完,他就说: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学得不错。这么讲他也能接受,接著他又告诉我,他说:蔡老师,但是这句话你没有做到。他知道我离乡背井,不可能晨则省,昏则定。我们当老师的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都没做到”,这样会冒冷汗。接著我就跟他说:假如我早上打一通电话,晚上又打一通电话给我妈妈,我妈妈会骂我,我妈妈会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很贵吗?那不就让父母生烦恼了。所以每句经文要灵活运用,这句经文最重要的是不让父母担心,这才是本质。
学经典要重本质,不能著在形式当中,假如你现在见到国家领导人,你马上跪下去三跪九叩,行不行?那领导人会说:这个学生谁教的?马上给我调出来。因为行礼是一种仪式,礼是仪式,敬是内在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学本质,要学内在,就是恭敬心,而表现出来要因时、因地制宜,这样才会学得活活泼泼。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就好像一棵四、五千年的大树,那一棵树干自始至终顶立在天地之间,没有变,那就是文化的本质,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而那个新芽都是随著当时候的阳光、空气、水、土壤,长出那个时候最适合的枝叶。我们现在学中国文化也是如此,抓到了孝的本质,抓到了礼仪的本质,我们也要在现阶段与人相处当中能够融入社会当中。所以这句我就跟这位老师讲,我只要每个礼拜固定哪一天打回去,然后把这个礼拜的事情跟母亲报告清楚,她就放心了。甚至於可能我打过去,母亲一听电话的响声就会有感应,这一通一定是儿子打的,都会有默契。
所以我就跟这个老师讲,我们最重要的是不让父母担心,而如何不让父母担心?一定要有好的德行;假如我们德行不好,一天纵使打十通电话回去有没有用?妈,不要担心!不要担心!有用吗?很怕你不知道要搞出什么名堂出来。所以成人首先尽孝的根本,一定要有好德行,让父母不要多替我们再担忧,包含像“居有常,业无变”,什么业?学业。一个大学生念书被学校退学,那很糟糕。有一个大学生退学以后,朋友问他你有什么打算?他说我也不知道。现在这样的学生多不多?都没有自己的一个本分,职责都搞不清楚,所以学业要稳定,父母才会放心。
再来,工作了,事业要稳定,你不要这边做一下,那边又做一下,把很多老板都给fire掉了,这是不对的。当我们常常换工作,其实父母很担心之外,把我们自己的社会信用都一点一滴在消耗掉。因为跟你相处过的长官跟同事会觉得这个人太轻浮了,这个人搞不清楚人生在干嘛,所以对自己的社会信用都是一点一滴的退丧。为什么说“屈志老成”,就是因为做起事来很稳重,所以在事业上我们也要深谋远虑。年轻人不要一出来就想著要升官、要发财,这种态度对不对?错了。年轻人最重要的,要建立别人对我们的信任,要积累我们的能力,要肯接受磨炼,这样你的根基才扎得牢,往后事业才盖得上去。不止学业、事业要稳定,家业也要稳定,所以夫妻之间要相处好,自己的孩子要教好,不然你的父母也会很担心。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523c.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