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父母之心。就是你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妈妈打一通电话给你,然后东聊西聊,你也听出来是母亲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还想念小孙子,这个时候我们要能够体恤到父母的这一份心。我们有一个老师,她在今年元宵节来听中国文化的课程,听了之后她非常欢喜,我每一次看她在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专注,只要讲到一些圣贤的故事,她马上奋笔疾书把它记下来。三个月之后,有一天她就走向前来,
我请教了一个问题。我就问她:“您听课三个月了,怎么从来没跟我谈过话?”她说:“蔡老师,我看您太忙、太辛苦了,我不想打扰您。”我一听很感动,她的心时时能体恤别人。
她说她听了三个月,觉得自己还有家庭很受益,她说不能只有她家里的人受益,还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去教一些失学的孩子,也让他们有学习圣贤智慧的机会。我们一听很高兴,也很随喜她的这份发心,所以我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课本七百多个故事赶快送给她,然后很多老师了解到她这种存心,也把他们很宝贵的教学经验告诉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顺畅,教到目前为止也已经八个月了。有一次她的父亲打电话给她说:“女儿,你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高兴,你的行为父亲觉得很光荣。”
一个父亲讲出这样的话,代表父亲对她回馈乡里的这个行为在心理上很认同,而且我相信她的父亲也有这个志向想要利益社会,女儿做出来之后他觉得很欢喜也很欣慰。这也是我们继父母的志向去回馈社会。有一次,这位老师在教孩子《弟子规》中的一句,“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位老师非常用心,她先买了一大袋的荔枝带回去。回去之后她就开始教这一句教诲,她就引导孩子说,我们学完“入则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侍奉父母;而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一个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们尊敬、孝敬。讲完之后,这位老师就说,我们学完之后就要马上去做到,所以就让小孩拿着荔枝到乡里去送给一些长者、一些长辈。然后就看着一群孩子在乡里跑得不亦乐乎,每个长辈接到这些孩子送的水果,内心都非常欢喜,所以那一天整个乡里面这种敬老尊贤的风气达到了一个顶点。结果隔天她父亲又打了一通电话给这个老师,告诉她乡里面很多的长辈打电话到家里来。这些长辈讲了一句话,说我们乡里面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这么样关心自己的家乡。他父亲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非常地高兴、欢喜;女儿听到父亲这么讲,心里也很欣慰。
诸位朋友,她父亲这个欢喜跟买一件新衣服给他一不一样?不一样!买一件新衣服快乐一下,女儿的行为让他觉得光荣,可以欢喜、欣慰一辈子。《孝经》里面说“立身行道”,用自己的德行去帮助这个社会,让所有社会人士感受到某某人的父母育出这么好的孩子,这个孩子才这么有成就为社会付出,所以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当我们能够用自己的德行让父母感受到光荣的时候,那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所以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够因你自己的成就来让社会人士肯定你父母对你的教诲,这就是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志。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619d.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