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学记》讲“教学相长”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我们很欢喜,“教学相长”这四个字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礼记·学记》来的。而孔子在《中庸》里面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这三个道理,三达德,“则知所以修身”,懂得用这三个道理来修养自己。“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自己身修好了,才能帮得了人,才能利益得了人。


    好学才会有智慧,人有了智慧,他才能够把正确的思想告诉别人。当父母、当老师,我们假如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我们也利益不了孩子的。首先一个教学者要先好学。这一段不只是讲给学生听,老师自己要好学。
 

    学了以后“知不足”,知道自己还差得远,人一觉得不足,他那种谦卑、惭愧心,“哎呀,比古人差多了。”你说一个人傲慢,他突然想到孔子“温良恭俭让”,圣人都不傲慢了,我还傲慢,太惭愧了。常常这么想,这些习气就转成惭愧心了。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第一节课,我们有一起信誓旦旦,你们都忘了吗?我们那时候有没有山盟海誓?我们说学儒要学孔子,所以处世待人都要以孔子为标准,就“知不足”了。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自我反省。一反省了,赶紧改过,赶紧继续学,所以能“学而不厌”。而且为什么不厌?知不足,而能自反,人一自我反省、自我改正,放下习气,就乐了。大家有没有曾经战胜自己一个坏习惯的经验?一个都没有?有没有?有。高不高兴?有没有“耶!”这样高兴老半天?有没有比吃大餐快乐?有没有?有啦。而且还持久。吃大餐快乐多久?快乐一个小时,之后就胃痛,因为吃得太撑了。


    告诉大家一个很重要的逻辑,真正的乐,真的东西不会变,它才是真的。比方说,我今天读经典很快乐,明天读快乐,让你学习加两倍、加三倍,更快乐,这才是真乐,是不是?你们好像没乐起来。真的,每天可以让我十个小时都读这些书,真是乐不思蜀。
可是你注意,吃一碗饭,哇,高兴;吃两碗,勉强;吃三碗,跑厕所了。所以吃饭是不是真正的快乐?不是啦。那个叫什么?

    痛苦暂时解除。因为饿了,吃下去不饿了,叫痛苦暂时解除。不是说吃饭让你快乐,让你得到真乐。吃饭能得真乐,愈吃愈多才乐,是不是?所以只要是会让你一时快乐,那个都不是真乐,那叫刺激你,暂时忘了痛苦而已。比方有人说,跳舞真happy,他跳半个小时happy,你叫他连续跳两个小时,他还happy不happy?那个都是麻醉。
 

    所以现在的人很可怜,都觉得是去刺激,去暂时忘掉痛苦叫乐,那个终究解决不了真正的痛苦,也尝不到真正内心的自在快乐。所以真正的自在快乐只有学习,“学而时习之”,只有真正依经典去尽仁义、情义、道义,他才知道什么叫孝顺父母的快乐、助人的快乐,他也才知道,真正放下坏习惯、习气,一身轻安自在的感觉。我讲得挺高兴的,你们也不配合一下。我看你们都没什么反应。所以学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就是不学不做,“不知其善也”。
 

    “教然后知困”。真正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痛苦,根源在哪?你今天安慰安慰他,痛苦不能根本解决。你说他缺钱了,我给他钱,解决了,他假如是贪心,你要给到什么时候?所以人痛苦的根源,在迷惑、不明事理,他思想错误是他痛苦的根源。“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就不痛苦了,贪心的人给他再多的东西,他还是痛苦。所以唯有透过教育,让他转迷惑为觉悟了,他才能根本解决痛苦。所以真正仁慈的人从事教学工作,或者以自己的身教,让身边的人觉悟。“诲人不倦”,这就是仁慈。“智、仁”,一个人有智慧、有仁慈,能恢复他的明德。
 

    而在提升智慧、仁慈的过程当中,还要有勇气,“知耻近乎勇”。因为学,会有瓶颈,要不屈不挠,要突破。要面对自己的习性,要勇猛,要赶尽杀绝,要像这个毒蛇咬到你的手了,咬到你的指头了,你下一秒钟会怎么做?你会不会“呼,好痛!”会不会这样?不会啦。马上刀子拿起来,就切掉了,还管什么痛不痛,不然命就没了。再放纵习气,我们法身慧命就完了,智慧的生命就完了。
 

    所以告诉大家,学习苦不苦?不苦是骗人的。刚刚说的,放下习气的乐,学习真乐。但学习也苦,什么时候苦?在那里挣扎放不下的时候苦。在那里对治最严重的坏习性,比方说好面子,“倘揜饰”,那个对治起来,跟把一层皮撕下来差不多,很难过。大家撕过没有?苦是苦在,跟习气打仗的那时候苦。可是人只要勇往直前,这一些习气最后就统统归顺你了,就变成你的军队了。
 

    而且,你突破这些习气以后,你有宝贵的经验可以告诉人家,怎么不贪心,怎么克服坏习性,怎么不傲慢,谦虚,这都是你的真实功夫,是不是?你才能利益人。我们假如今天在跟人家:要不贪、不瞋、不痴哦,首先第一个不可以贪吃。结果讲得心里毛毛的,讲不下去了,昨天才贪吃。而且自己做不到讲出来,人家听多了、看多了,“会讲不会做”,就不听我们的了。
所以“教然后知困”,这个“困”,有时候是觉得自己理通了,结果跟人家讲,讲到一半卡住了,就像那个DVD卡在那里,跑不过去了。“对不起,明天再跟你讲,我一定把它搞通。”丢不丢脸?不丢脸。今天我们告诉学生、告诉对方,“明天我来跟你讲”,这是负责任的态度。而且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会逞强,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好像搞不清楚,还稀里胡涂讲了一通,这样不好。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个“困”,大家有没有经验,我们在求学的时候,同学来问你,比方一题数学,你会做,然后你跟他讲,讲,讲到一半,讲不下去了。所以自己会做,不代表你会教。“教然后知困”,你就更提升,把那个道理贯通,提升到能够指导别人。所以也是学生在提升、成就我们,我们才知道我们有哪些不足,哪些没有贯通的地方。
 

    这个“困”,另外一点,也是教着教着,我也很努力教学生,怎么他的行为愈来愈不好?真的,在教育界太多老师真的是鞠躬尽瘁,可是他们看到这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他们也很忧心,这就是他们困惑的地方。
 

    而真正再去“知困,而后能自强”,这个“自强”,就是自我提升,从经典当中找到原因,他就不迷惑了,他就不困惑了。困惑在哪?因为没有找到根本,先后本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现在是知识、才艺为先,德行被摆后面,本末倒置,才会产生这些状况。
 

    所以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不要怕面对困惑,好事啊,我们把它想通了,就能让更多人明白。大家别担心想不通,有什么疑问,欢迎大家拿到中心来一起探讨。那我们也不紧张,你们问我们,我们不会了,反正有师父可以问。所以不担心,Don't worry,be happy 。所以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感觉到,确实教学者他自身得最大的利益,他扩宽了心量,他增长了智能,他的智能、心灵都在不断提升当中。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711g.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录 55-028-00022    
感恩老师!  

发布日期:2013-07-11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