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劝谏别人的基础在信任。我们前面的课程里提到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大臣,唐朝的魏征,他就很懂得抓准时机来劝谏唐太宗。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非常伤心,哭了一段时间。唐太宗说了一段话,他说,“以镜自照”,以铜镜照自己的脸,“可以正衣冠”,自己可以知道衣服哪里没穿好,头发有没有梳好,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以历史来做一面镜子,从历史里面学到一些经验,“可以知兴替”,可以知道如何经营一个国家,让它兴盛。“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假如有肯劝谏的臣民,君王就可以知道他每一个政策对整个国家跟社会是有好处还是坏处,他可以从这些劝他的臣民当中了解到得失问
题。唐太宗说他三面镜子破了一面,就是魏征已经去世了。唐太宗有这样的一种态度,难怪唐朝这么多的贤臣,他也能够创“贞观之治”。
魏征是我们为人臣非常好的榜样。但很多做部属的人,他们都很怕劝长官,有没有这个现象?为什么怕劝?得失心,怕劝了之后连位子都不保。所以人有所得失的时候,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不能够循着理智、循着一种正气去做事。古人说“无欲则刚”,这个“欲”是什么意思?“欲”就是自私自利。人有自私自利,他的心就不公正,做什么事,担心东担心西,考虑东考虑西。现在很多国家机关的职员每天都在烦恼,烦恼要跟哪一个上司,假如跟错了,我们说“改朝换代”了,可能就前功尽弃,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以这样的心境去跟上司的话,人生会不会觉得很踏实?不会。以这样的心境,每天不是在认真工作,在干吗?在揣摩上司的心思,他喜欢我们讲什么话,我们就去讲那些拍马屁的话;喜欢我们做哪些动作,我们就去阿谀奉承,这样的日子累死了。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能不能二三十年工作都很平顺?很难。为什么?当要这样阿谀奉承,上司才
会赏识的话,那这个上司能做得久吗?所以思考要想得深,要想得远。
你阿谀奉承才会喜欢你的上司,保证做不久,到时候你绝对是前功尽弃。反而有些比较正直、直率的人,他每天只想着我做这些事是对人民负责,是对国家负责,不管谁来当上司,我一定要尽我的本分把工作做好。也由于他有这样的态度,他的工作能力日益提升。因为他认真工作,能力又一直提升,等到好的长官来了,他要用谁?他一定要用能够把事情办妥当、办圆满的职员,所以这个时候机会不请就来了。所以只要我们无欲,不是为了私利,尽本分去做事,相信我们整个事业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相信也有很多的上司对我们很照顾,提拔我们。不只是在能力上会指导你,甚至对你的家庭生活都会很关心。所以我们要时时能念到这些曾经照顾过我们,曾经提拔过我们的上司,这个恩不能忘记。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712d.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