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他胸怀国家天下,很远大的目标。那要完成这么远大的目标,从哪里下手是根本?就是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格物最重要的就是格斗自己的坏习性,对习性要赶尽杀绝,不可以妥协,不可以有坏习惯,说“明天再改”。那明天来了呢?又再明天再改。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一个人素质很好,却不能成就他的道德学问,主要还是因循苟且。因循就是一天过一天,都不愿意下真功夫,就糟蹋了他本来很好的素质,所以要从对治习气下功夫。
但是问题来了,人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比方说,《弟子规》有一句叫“倘掩饰,增一辜”,那我们可能面对一些事情,掩饰、解释、找借口已经习惯,自己不知道。比方,我们跟人家约定、约会,结果迟到了,一进去,“哎呀,你又不是不知道吉隆坡的交通,塞车了。”惯性,这个也是“倘掩饰”,就“增一辜”,错了还得要找借口。
所以德行、学问要提升,首先要打破不自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已经不在经典、不在《弟子规》当中,还要找借口。而当我们很习惯找借口,身边的亲朋好友一看我们找借口,“哎,算了算了”,就摇头,人家也不想劝我们了。勇于认错,反而值得人家尊重。
所以其实要看自己的问题,并不容易。孔老夫子教我们一个好方法,“见不贤而内自省”,“不善者而改之”。所有的人就好像演一出戏给我们看,看到忠臣,效法;看到奸臣,不可以跟他一样,甚至是想一想,我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问题。别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提供我们反省的机会,不然人要反省不容易。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716g.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