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有一句话讲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句话可能我们都有听过。那学习的过程,很重要一点,要勘验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勘验?比方说我现在在这个黑板前面就要勘验自己,不能再让这个板擦再掉下去了,再掉下去,我就没有不贰过。要记取经验,用觉悟在面对自己每一个境界。让这些错误重复发生,那我们真的去负责事情了,铁定一而再再而三的问题重复发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很多人面对人生的境界,我换一个老板,问题就解决了;我换一个对象,问题就解决了。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很多人这么说,但您看他真换了,问题解决没有?还是不能解决。人很难在过去的人生当中,得到真正的觉照、教训。人很急于要跨出那一步,却没有总结经验之后,跨出正确的一步。所谓踏出脚步的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要先踏对。
而当我们听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一句话当我们看到的时候,有没有感觉一下子很难完全接受?这个就是在勘验我们自己的心态、状态。假如我们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这个话吞不下去,那就有障碍了,这一句话真正的义理也不可能领受得了。所以很多教诲,假如我们一看就觉得,我觉得不是这样,看经典的时候,边看边怀疑,一定是我们的心上已经有一些偏颇的认知,这个要把它找到。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个话是不是告诉我们,父母都没有不是?不是这个意思,不能依文解义,要从义理当中去体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这个就不是指父母一点过失都没有。所以这个意义是什么,绝不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父母对我们恩德那么大,我们都还记他的怨,那以后还能跟谁相处?这么大恩德的人我们都提不起念恩,还去念谁的恩?一个人跟家人都相处不好,他出家庭能跟别人相处得好?所以跟领导相处不好的,铁定跟父母都相处得有问题。根出问题了。
所以父母不可能没有过失,这一句话是告诉我们,心上绝不能放父母的过失。而且感恩父母,念念为父母好,体恤父母的心。看到父母做错了,自己比父母还担心、还着急,这才对。时时想着怎么劝父母,怎么协助父母,这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们一个弘扬文化的人,看起来是胸怀天下,居然连父母都容不了,这是自欺欺人了。这是没有勘验到自己的问题、状况。那那个目标都变口号了。要格物,要诚意、正心。对父母都提不起诚意来,对谁提得起诚意呢?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802b.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