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孝弟,次谨信”,“信”对我们的人生很重要。而《弟子规》的信不只是言语的信,它还延伸到一个人在他人心目当中的一个形象,一个信心。当一个人“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他人就能感觉到这个人言语非常有分寸,对他很信任。其实说实在的,见未真要勿轻言,见真也要勿轻言。今天我们见到的事实,假如攸关一个人的名节,攸关一个人在人群当中的形象,我们纵使知道了,绝对不会去说他的过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言语要宽厚,由一语而关人终身,关系人终身的名节,纵使知道都不说。而且说实在的,这个见不只是眼睛见,是真正明白真相,这个才是见;假如我们只是眼睛看到,就觉得一定是真的,那很有可能误解别人。
像我们在中心办课程,十几个朋友们来,我们会派一个老师照顾,交代这个老师要走在前面,因为这样能带领这一队的这些朋友们。有一位老师看到另外一位老师带队走在最后面,因为他是总负责,他就过去了。“你怎么走后面,我们不是规定走前面吗?”还有点抱怨的语气。这个老师马上有点不好意思对著他说,因为我今天感冒了,我怕传染给他们,所以我走他们后面。你看,见到了,可是是不是真相?你看还误解别人的那颗用心。所以有时候要冷静,不能一看到、一听到整个情绪就上来,要冷静的去洞察真相,不然有可能一个误会造成彼此终身的遗憾。
在孔夫子那个时候,夫子遇到了陈蔡绝粮的一个考验,那个时候夫子跟弟子一个礼拜没有吃东西。大家有没有一个礼拜没有吃东西的经验?那要饿看看就知道了。所有的学生饿得受不了了,这个时候看到夫子不只没有受不了,每天在那里弹著古琴非常的自在。弦歌不断,慷慨讲授,一个礼拜没有吃饭,讲课还是很宏亮。后来子贡脑子很聪明,就冲出重围拿了一些粮食回来,回来以后交代最有德行的颜回去煮粥。因为大家饿成这个样子,怕偷吃,所以叫颜回去煮粥。煮著煮著蒸汽冒上去了,那时候都是土盖的房子,蒸汽上去以后,土就潮湿了,突然一块土就掉到粥里面去。颜回说时迟那时快,马上一把就把土给它要舀起来,因为假如让它扩散开来,那整锅粥都毁掉了。
一舀起来之后,颜回就想:假如丢了太可惜,但是留著给别人吃,又怕别人觉得不舒服,脏。所以自己当下就把它给喝了,喝了以后,我那一份就不用吃了。就在他要喝下去的当下,刚好子贡走进来,一看到,子贡说:“好!颜回,没想到在关键的时候你先下手为强,先吃了。”子贡看完了心里不舒服,就走去找孔子。子贡讲话很厉害,他会不会走进去说“夫子,颜回偷粥吃”?他没这么讲,他一进去就跟夫子讲,“夫子,仁人廉士”,有爱心的人、有气节的人“穷改节乎”,遇到困穷的时候会不会改变他的气节?你看这个问话好像跟这件事情没关系,但是很有关系。夫子马上回答,假如改变气节,怎么能算仁人廉士?接著子贡又问第二个问题:“老师,颜回算不算仁人廉士?”夫子马上很肯定的点点头说,我观察颜回很久了,他绝对是仁人廉士。
接著子贡马上第三个问题出来了:“老师,我刚刚明明看到颜回偷粥喝。”在这个当下,很多的心境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在这个地方体现了。夫子会不会马上跟子贡说“不可能!一定是你看错了”?这个时候子贡会说“老师,你都相信他,都不相信我”。所以言语是很高度的智慧。子贡这么咬定颜回偷粥吃,夫子马上说到,虽然你看到了,我想可能另有原因,没有直接就很冲的反驳子贡。对於自己学生信任,夫子讲完话之后就走出来,走到厨房去看。走进厨房,夫子会不会走进去对颜回说“颜回,你有没有给我丢脸”?夫子也不会这么讲话。进去之后马上跟颜回讲:“颜回,我昨天作梦,梦到了我的祖宗,一定是我的祖宗要帮助我们突出重围,所以我想今天煮的粥拿来先祭我的祖宗。”
夫子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对祖宗非常恭敬,假如这个粥他已经喝过了,不管什么原因,他绝对不可能再拿来祭祖宗。所以就看到颜回非常惊恐,对著老师讲:“老师,不行不行,因为刚刚煮粥的时候有一堆土掉下来,我马上把它舀起来,所以这个粥已经不能再祭祀祖宗了。丢了很可惜,所以我先把它吃掉了,别浪费。”讲完之后,夫子点点头,喔!这个时候夫子会不会走到子贡面前,说“你看、你看”?不会,夫子很温良。夫子会不会走到子贡面前瞪他一眼?也没有,自己就走出去了。学生也很有修养,也没围过去批评子贡,只是统统走出去了。只剩下一个人,子贡站在那里不知道要说什么好。所以确实“见未真,勿轻言”,不能很急躁的看到了就马上去讲、去传,这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一种误会,甚至是一种污蔑。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806c.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