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毋自欺,必自谦”,这个谦就是足,下手处在“慎独”。子思传《中庸》,“不援上,不陵下”,下手处“居易”。到了战国时候,孟子“仰不愧,俯不怍”,这些都是圣贤的快乐之处,下手处在“集义”。
《大学》里面讲的“毋自欺也”,毋自欺,最重要的自己勇猛的断恶修善,不再糟蹋自己,这个是毋自欺。在《大学》里面比喻断那个恶,就好像闻到很臭的东西,一刻都不想留在那里。发觉自己的习气,马上痛改,绝不跟习气与狼共舞,这个态度。看到好的教诲,就像看到很美的美色一样,心就向往。所以向道要向好美色那么积极,这是比喻,不是叫大家去好色。是说人一般最好的就是美色,假如能把那个好美色转成好德,去不断的效法学习,这个才是没有自欺;不然就是没有去效法学习,就是因循苟且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821b.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