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不因为自己有超群、超过别人的这些特长、才华,然后好像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放在都比人高的位子上,他不会这么做。其实,我们读圣贤书的人,都是圣贤弟子。那圣贤弟子,既然是弟子,就不可以丢父母的脸,就不可以丢古圣先贤的脸,这是很重要的态度,《弟子规》说,“德有伤,贻亲羞”。延伸开来了,我们现在跟古圣先贤学习,古圣先贤是我们的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一举一动,不能给古圣先贤丢脸。所以这个时候,一举一动恭敬谨慎就出来了。
我们看很多经典,说“做这些动作,想起来好像很难。”其实你只要领会到一个为人孩子、为人弟子应有的心态,要做这些行为,并不是很困难,而且会做得很欢喜。因为我们的慧命来自于古圣先贤教诲,感恩戴德了,怎么可能还忍心给古圣先贤抹黑?那志气、使命感就出来了,依教奉行去做,很欢喜,不会觉得,“怎么好像又要限制我这个、限制我那个。”而且,有责任感,“我的行为要代表中华文化,那我还用才华去压别人,那不是让接触我的人都误会中华文化了?”“学中华文化都像他这个模样,那我们不敢学了。”所以有这个态度了,就不敢放纵自己的习气。
而且自己深刻理解到,人这一生带得走的是智慧、慧命,而慧命来自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自己特别珍惜法缘。那自己很珍惜了,就能体恤,别人的法缘也稀有难逢。而别人的法缘跟我有关系,因为他接触我。我们依教奉行,他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信心;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放纵傲慢的态度,把人家的法缘都给障碍住了。这是一个真正珍惜这一生闻圣教因缘的人,他绝对不忍心做出来的行为。
那他遇到还没认识圣教的人,他像母亲呵护赤子一样,“我是招牌,我不能砸了。”就很柔软、很谦退的依教奉行,去促成别人的法缘。我们想起曾子说的“人能弘道”,真正有弘道使命的人,他会期许自己一言一行要符合经教的教诲。《尚书》里面提到“谦受益”,我们就要把它做出来。
《了凡四训》当中有一段话非常可贵,了凡先生讲,“吾辈处末世”,“末世”算是末法时代,等于是伦理道德、圣贤教诲比较衰弱了,一般大众没有学习,甚至误会了、诽谤了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不敢再给圣教添乱了,所以“勿以己之长而盖人”,不能拿才华去压迫别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不能自己做了点善行,去炫耀,“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能因为自己才能比较出众,有点取笑、挖苦别人,要“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822h.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