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本分是关怀,关怀朋友。我们刚刚也有提到了付出,其实也就是关怀。古代的人很重朋友间的情谊,而每次要到朋友家里,可能一走就是多久?可能一走就是三个月、六个月。我们现在的人,朋友家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结果自己回到家里沙发一坐,懒洋洋的,很可能朋友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中国话说“见面三分情”,当人不常见面之后,有时候一碰面还觉得怪尴尬的,也不知道最近发生了啥事,你根本没机会关怀。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荀巨伯,他赶山路去看朋友,结果他的朋友刚好生病了,他就留下来照顾这位朋友。照顾的这个过程中,乡里有盗贼来肆虐,所有的人吓得半死,统统逃的逃,躲的躲。他的朋友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跟荀巨伯讲:“我病得这么重,我已经走不动了,你赶快走。”诸位朋友,要不要走?你不走你的命就没有了。但荀巨伯不愿弃朋友而去,所以从这个点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读书人时时念头里面第一位不是自己的生命,第一位是什么?是义、是孝,是圣贤的教诲,不是自己的生死,所以古代读书人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这位读书人荀巨伯不愿意弃朋友而去,所以就留下来。当盗贼冲进来的时候,他马上迎向前去,他说:“我的朋友已经病得这么重了,你们不要伤害他,你们要找麻烦,找我就好。”结果这个盗贼想,每个人都急着要逃命,你居然不逃,而且是可以逃而不逃,是为了朋友间的道义,宁可损自己的生命。盗贼不是生下来就是盗贼,社会状况不好,生活很困苦的时候才会盗贼横生,太平盛世的时候很少有盗贼,所以他们也是趋于无奈,然后又没有得到一些圣贤教诲,才铤而走险。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当有人用真诚的心把道义演出来,他们也会被唤醒,所以这个盗贼马上就说了:“我们这些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所以全部撤回去,所以一个人对朋友的道义挽救了一个地区。
诸位朋友,这样的好戏古代演出来了,现代能不能演?(答:不能。)你们这么没信心!要靠我们演。圣贤的经典绝对不能封在书本里面,要靠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把它奉行,把它演绎出来,这样才能够让圣教的光芒照到更多的人,所以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把自己擦亮,把这个光芒散出去。古代的人做到了,现在的人绝对也可以做到。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826d.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