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入则孝”,这个“孝”字,可以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德行的根本所在。但这句话要落实,坦白讲也不容易。比方《孝经》里面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真有孝心,会很爱护自己的身体。就像曾子,他是孝子,他给我们表演到的态度,是临终都是念念想着,父母把完整的身体给了自己,他也要完完整整的把它保护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在《论语.泰伯第八》里面就讲到,他病很重了,把学生都找来,让学生看看他的手,看看他的脚,都是完好的。他说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这样的态度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能伤害父母给他的身体。他保护身体是这个态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保护自己的德行一定也是如此,不敢放纵自己。
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都熟悉这段教诲,但是真正每一天我们能像曾子这样,战战兢兢保护好身体吗?那假如这个念头断了,什么念头进来了?可能是随便的念头进来了,“没关系”;或者是自己的性格做主了,太逞强了。所以真的要奉行传统文化,不从性格改起也很困难,尤其是成年以后学,几十年成长,养成了一些习惯。
像我性格当中,就是比较逞强,尤其还不会拒绝。比方有时候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课讲下来,刚好有同事、还是大众,刚好有问题要探讨,我上完课他就来找我,那我就不大好意思拒绝人家。结果有时候跟他一聊,感觉声音有点沙哑了,气有点不足了,这叫透支了。其实人只要透支,对身体的损害就会比较大,甚至于就要花一、两天的时间慢慢把体力调回来。其实这个都可以很委婉的给对方讲一下,现在时间晚了,我们明天或哪一天再跟他交流就好了,要懂得一个适当的拒绝跟应对,这个都是人生的必修科目。“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个时间应该察觉到在体力上,需要调节一下不可逞强。这个情况我常犯,也一直提醒自己,还没有彻底把它改过来。
同样的,人假如应酬多,不懂得拒绝,对自己的体力、身体的损害还是会很大。你说一个人讲义气,结果都想不到爱护身体,我想这个义气也是哥们义气,也不是真正的正义之气。所以这个“义”,首先应该是对父母,念念能想到父母。而我相信,当我们在跟这些因缘互动的过程,我们考虑到的是孝道,我相信人家都会能体谅。所以人生在应对当中,该拒绝的时候,最好可以让对方理解到,父母会担心、妻儿会担心,这样比较勉强,或者不适当的应酬、因缘,都可以委婉的把它推辞掉。
而对于传统文化,这么好的宝贝,为什么受益的人有限?首先是大家学习有没有能够持续。所以道德学问跟身体健康,必然要有恒心才能够成就得了。那伦理道德这么好的教诲,人为什么不能有恒心坚持去学?因为他的信心不足。所以任何事情要能成就,信心是大根大本。比方一个家庭,夫妻之间互相信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之间不信任,那这个家就不可能会兴旺。你去看医生,对医生不信任,他开的药再好,我看也治不好病。你去跟着一个好的老师学习,你不信任他,那要学到东西也不可能。包含经营事业,“人无信不立”,就不可能在社会立足了。
而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传统文化,非常激动,但学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那一份动力,慢慢有时候会退掉,这个可能跟他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深、不够了解有关,遇到一些情况,他又感觉到很大挫折,他又把这个责任推到传统文化上,那可能这个信心就会大打折扣。
比方我们看到“入则孝”,就会觉得这个孝道很重要,赶紧教孩子要孝顺。假如教了以后,孩子不是很孝顺,他可能就会生怀疑了,那孩子不听,不受教。所以一开始学习,对于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这个态度没有建立起来,绝大部分的人,他本来的惯性,就是习惯把问题都怪在外在的人事物,很少是从自己身上来反省起。假如这个人没有学传统文化,他都是从自己反省起,那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他可能是曾子转世的人,“吾日三省吾身”,还是了凡先生转世的,“改过之法”。一般“人不学,不知道”,没有经过引导,建立正确的态度、观念,很可能遇到这些境缘,就会丧失信心都有可能。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829h.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