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那个年龄,父亲是天,对父亲的态度其实对我们影响很大。就好像是我们在学习是非善恶对错的标准,就是父母的态度了。我们常常都说,孩子现在怎么是非都不分。其实在孩子要形成是非判断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在他身边?在台湾有句话叫“爸爸回家吃晚饭”。我小时候听到这句话,觉得讲这句话干什么,我爸爸每天回家吃晚饭,这个有什么好说的。后来我才知道很多爸爸不回家,都在外面应酬。真的我那个时候才明白这些情况。而我们的整个人生的价值判断,就是在父亲的一个眼神当中、一个态度当中,就知道这个事情不应该做。要去乱来了,爸爸一个咳嗽声,就不敢乱来了,这个就是在形成了,所以孩子是需要陪伴的。
我很感激父亲,我父亲是在银行上班,假如没有父亲坚持很多原则照顾这个家庭,我们今天的人格绝对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每一次讲学,愈讲愈感激父母的恩德。
但是严格也要有度,“恩威并施”,要有个中庸。你不要严格到孩子看到你尿裤子就不行了,那个就太过了,吓得半死,就不亲了。
这一点我父亲也是很有心。我父亲虽然是男士,但是我感觉我父亲的心特别的软,柔软,甚至连讲话都怕伤了我们。我记忆当中,我父亲是很有原则、威严,而那个威严事实上是道德之威,不是一种好像很有气势,情绪、脾气压人,不是的。做什么事情,一举一动都很有规矩,这种风范就形成一种威严。
虽然我很怕父亲,但是隔一段时间,几个月,我爸爸就会:来,带你出去走一走。然后我就坐在我父亲的摩托车后面,抱着我父亲的肚子,我都可以感觉我父亲的温度。虽然在爸爸面前不敢笑,可是一坐上去就笑了,在后面偷笑。而且父亲带着儿子这种感觉特别好。当到了所有亲戚朋友的家,当父亲讲那一句“这是我儿子”,人的那种使命感、那种羞耻心就上来了,不能给我爸爸丢脸。所以这个还是要有恩在里面,要有一种亲情的互动、付出在里面。我们三个孩子在读书的过程当中,父亲常常怕我们饿,都跑出去买很多好吃的,这都是我们整个成长的回忆。
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去做生意,我跟我父亲讲:爸,我现在需要三十万(台币)。三十万在快二十年前,也不少了。结果我爸说:你要做什么用呢?我说:爸,现在比较晚了,我明天再跟你讲清楚。我就把电话挂了。隔天,我还没睡醒,我爸打电话来了:儿子,钱我已经帮你汇过去了,你要做什么呢?
我收到的是什么感受?不是三十万那个东西而已,是什么?是我父亲细腻到什么程度?他不希望让我觉得他不信任我,所以他先把钱给汇来。可是他却要尽他父亲的责任,他得要清楚我做得对不对,他要问清楚,但是他一定要让我明白,随时随地他是信任我的,而且是支持我的。
我前面事业都走得不是很顺,我父亲都是笑着跟我讲(我也不知道花了他多少钱),我父亲都说,“在父亲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你好好去历炼。”其实父亲这样的心境,我们愈不愿意做出让他伤心的事情。这是父子之间的交心,心心相印。
我最近体会的,自家没有秘密,对父母什么话都能讲,没有不能讲的,当然了,讲了他会操心的就别讲了,没有所谓的秘密存在。这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恩威并济,还是要适中。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903a.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