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孔子您看他学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十五岁就立志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了。“三十而立”,那个“立”就是面对任何诱惑境界不为动摇,他很有定功。“四十而不惑”,孔子这一生的修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目标榜样,四十而不惑。所以我们华人讲,“我已到不惑之年了”,那个人四十岁了。“我到耳顺之年了”,那个人六十岁了。这个不惑它是什么情况?面对任何事情他都不只不疑惑,他还会通权达变。因为我们有时候觉得好像这样做也对,这样做也对,到底要怎么样?那能权变的人他就知道怎么做是最好,最圆满。他可以通权达变,四十岁。“五十而知天命”,他知道这一生的使命是承传中华道统,所以他面对几次生命危险他毫无恐惧。他说,上天要把这个道统传下来,任何人都伤不了我。不只知天命,内心是什么?绝对不辜负老天对他的期许,绝对不辜负曾经成就过他的这些前辈们。就像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我们要不辜负师长对我们的教诲。“六十而耳顺”,听人家讲话,耳顺就是一听心里就明白,了解那个人的心,懂得怎么去安慰他,怎么去成就他,怎么去引导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念头、一言一行全部都合乎大道,他性德完全恢复了,本善完全恢复了。


   所以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以前叫修境,要靠自己的用心去修养自己。五十岁是悟境,体悟到了。修是四十岁以前,修境,五十岁是悟境。这个“悟”字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很重要,传统文化它的学习是开智能,不是学知识。开智慧的人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是我们假如只是教知识、教技能,压压压,压到最后,孩子变什么?考试机器,做人做事都不懂,那个悟性会愈来愈差。


    大家现在冷静想一想,人的悟性是愈来愈好还是愈来愈差?那这个跟教育的目标好像有点不一样。是不是?大家留心,以前的教育,十八岁可以当县长、二十岁可以当县长,请问大家现在十八岁能干什么?县长,治县,所有人家里面发生的什么事情要来找他化解掉。对啊,所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教他煮饭,“治大国,如烹小鲜”,你教他煮饭,他可以从那个道理当中学会怎么做宰相。你教他写书法、写文章,他知道怎么办事情。为什么?间架结构。因为是心性之学,他可以从一件事当中领悟到那些做人、做事不变的原理原则,所以他会触类旁通。可是我们假如学知识就是考试,考到最后人家问他问题都很害怕,因为,“标准答案是什么?标准答案是什么?”其实好多问题根本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同一个问题你十五岁是这个想法,二十岁这个想法,三十岁、五十岁都是不同想法,有深有广。所以有时候学知识技能到最后都学得把人的悟性给障碍住了。我到小学去看小孩子眼睛好亮,“叔叔好。”去看大学生走路都是这样,很茫然。然后边走,“这次考试能不能过关?”大四的时候,“出去找不找得到工作?”所以真的学传统文化,一定可以成为栋梁之才,还怕什么找不找得到工作,是吧?


   “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都是已经证悟了境界了,我们的圣贤他教我们的都是什么?他是过来人,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你老实听他的话,依教奉行,每一个人都达得到。这些话都不容易讲出来,诸位朋友您容易讲出来,你说,“来,我告诉你一个真理,性相近也”,大家讲得出来吗?讲不出来,那要契入那个境界的人才敢这么讲,不然你讲错了把人都引错了,不行的。你看孟子怎么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他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他敢这么讲吗?对啊,他讲的是只要任何一个人有心要成圣贤,锲而不舍,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对啊,他没有契入他怎么知道。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904b.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集 《群書治要360》之教化篇04-022-002
感恩老师!  

发布日期:2013-09-04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