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弟子规》讲“父母责,须顺承”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我们讲到“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感受到,其实每一个经句的义理都很深远。一个人受到父母责备的时候,他能够恭敬,才有忍辱的功夫。父母教诲都忍不住,他的忍辱从哪里修?忍辱修不起来,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让他暴跳如雷,都可以让他情绪翻腾,那这个人不可能有智慧。定不了,更不可能有智慧。父母教训我们是对的时候,当然要顺承。元朝的萧道寿,“德育故事”都有很深的处世态度在其中,重要的是我们听完之后,我们有没有马上照著做?人心浮躁的时候,感受不到圣贤人的存心,学得都很肤浅、皮毛。萧道寿的母亲教训他,都是母亲生气了,因为他不对,他自己去把棍子请出来的。请出来以后,顺,自己蹲下来让母亲责罚。诸位学长,有没有哪一次我们惹父母生气了,我们自己拿棍子请父母责罚?那个故事白听了,人家代代的好戏,电视里看到的好戏要在哪里演出来?在你自己的人生要演出来。我们怎么可能都没有错?错了,马上觉得很愧疚,请父母责罚,把棍子拿起来,母亲责罚完了,说“起来”。站起来,恭恭敬敬给父母磕个头,“谢谢妈妈的教诲”。然后站在一旁伺候,一定等到妈妈的表情已经没事了,气都没有了,他才放心离开。你看那个心境,多么觉得自己惹父母生气是大不孝,太不应该了。顺承发自自然,下次不能因为同一件事再让母亲生气了。这个是父母责罚对的时候,顺承。父母责罚不对,也要顺承,为什么?他在气头上。我们为什么顶嘴?都是自己的感受,假如知道父母当下已经很生气了,哪怕是误解你了,你心里只想著赶紧让父母息怒,不然待会儿伤身怎么办?爸爸又有高血压,那还得了!这个顺是柔软体恤父母。

  承,父母纵使误解了,这个误会从哪里产生?可不可以下次避免这样的误会?人情事理,我们要晓得一个重点,不要因为别人误会了,而要去证明自己对,造成亲戚朋友的恼羞成怒,那还是我们不对,你不懂得顺,你一顺,整个情绪就不会高涨。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还会跟身边的人有冲突、有对立起来、有情绪抵触,都是因为我们内在还有傲慢情绪在。尤其不容许别人误解自己,这也是相当又贪又慢,太贪著自己的面子。是亲情重要还是面子重要,是父母的身体重要还是面子重要?我们现在学《弟子规》每一句,心态一定要对,心态对了,句句是良药;心态不对,句句也是毒药。什么心态不对?学的每一句,要求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今天学了,说“对,我现在教我的孩子,他应该顺承”,那就变成拿著这个去要求别人。我们当孩子的,要顺承;我们当父母的,就要把事情搞清楚,不能误解孩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每一句你再转另外一个角色,它都是很有人生哲理的。我们自己做领导的,都不能轻易误会我们的干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你假如是下属,那你要修,纵使领导误会了,你也不会罣碍,你也不会情绪化,等到适当的时候再把事情讲清楚,他现在正在气头上,不要强求。误会这个事情也是常发生的,“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有时候我们的口业就是在这里,不是很清楚,一传,对方一听,马上就觉得是这样,造成人家彼此的误会。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70714g.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 55-077-0013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