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教育要因材施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因材施教。你很了解他的程度,你很了解他的心态,你才好指导他。《礼记・学记》说,“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就是循序渐进法。他的程度是这样,你跟他谈孝道,就以他能理解的。他程度还不能体恤父母,你就跟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他云里雾里,太高了,所以说循序渐进。《礼记・学记》里有一句话,也是这个因材施教非常好的注解,叫“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你知道他心态偏颇在哪,你才能把他导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最重要的两个纲领:长善、救失。“知其心”,知道别人的心态哪里不对,可以帮助他。

  但我们想一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去知道别人?所以我们要知人、助人,首先我们还是要自知、自助。孔子有一次问三个学生,什么是智者?什么是仁者?子路说,“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有智慧的人让人能了解自己,仁爱的人让人能爱护自己。子贡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最后是颜回讲的,“智者自知,仁者自爱”。这个也是务本,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乱七八糟、颠三倒四,他如何、拿什么东西去爱人?有,现在这样的人不少。比方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事业搞得乱七八糟,然后看到一个心仪的人就说,“我一定让你幸福”,横批:骗人。他连自己都爱不起来,他拿什么观念、态度去爱别人?

  这个因材施教是第四点,我们举一些具体的例子。首先举,教孝道,夫子怎么因材施教?观察每个学生的心态跟他现在的家庭情况。在《论语・为政第二》连续好几句都是教孝道,跟为政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孝经》开篇就告诉我们,“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所以整个国家推展孝道,天下就治了,国家就治了。所以“为政”里面连续好几次都是谈孝道,孝道跟为政大有关系,是为政的根本。因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又以孝为先。

  经句里首先提到“孟懿子问孝”,孟懿子是一位大夫,也是孔子的学生,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以前交代他们兄弟两个,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向孔老夫子学礼、求学问。孟懿子向夫子请教孝,孔子回答:“无违”。回答完了,这个因缘聚散了。樊迟驾马车带夫子回去,在这个过程里,孔子就对樊迟说,我刚刚遇到孟孙问孝于我,我跟他说“无违”。结果樊迟驾马就问说,“夫子,无违是什么意思?”那大家想一想,假如好学,应该不等孔老夫子问。请问大家,我们回到春秋时代,能帮夫子驾马,幸不幸福?幸福,可以当面请教问题。可是你看,真正在身边不主动问,还得夫子主动问。这个也看到夫子的慈悲,抓住每个因缘启发他的学生,学生不主动问,毕竟他在身边,问他,第一个意思。

  坦白讲,夫子应该在讲话的时候,看学生的表情就知道有没有听懂。眼睛虽然瞪很大,但是那个不是明了的眼神,明了会放光的,不明了有点呆滞,但是点头。第一层意思是樊迟不懂;第二层意思是孟懿子可能也不懂,他又不主动问,透过他这个同学,再确定一下他有没有懂。结果樊迟说,“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具体告诉他,“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为跟夫子学习是孟懿子的父亲给他的临终交代,你决定不能违背,这个就是礼敬自己的父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要礼敬,这就是尽为人子的本分。

  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因为夫子崇尚周礼,所以当时要让三家恢复礼制。他们的城墙都建得太高了,应该要打掉,要符合礼制。结果只有孟懿子不听话,没有遵守。所以夫子这个言外之意,也都是要提醒他们,德行偏颇的地方在哪里。所以在夫子的《弟子传》当中没有孟懿子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是夫子的学生,但为什么不列入?古人在处理这些事情很有智慧,他一个动作把实质的东西显现出来,为什么?不是跟夫子几十年叫弟子,夫子的话你不遵守,实质上不是弟子。

  这些做法有没有教育后世?包含司马迁编《史记》,把孔子摆在那里?“世家”,那是贵族!这么一写,不就把夫子对整个民族的贡献凸显出来了。“孔子世家”,所以孔子叫“素王”,虽然是平民,他的影响力超过君王,贡献超过君王,所以司马迁也不是普通人。又把项羽拉在“本纪”,本纪是皇帝,怎么项羽摆在本纪?启发后世的人,项羽有绝大的时机可以成为皇帝,可是他最后为什么自杀?启发后世的人,他太傲慢了,连死以前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还怪老天爷,“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不是我不会打仗。所以这些圣贤人,他们的用意确实都能启发后世。

  第二个学生又问孝的问题,刚好是孟懿子的长子,“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为什么这么指导他?一定是了解他的情况,而这一句很有含义。“唯”,唯一。“其”就是指孩子,父母唯一担心孩子是在他生病的时候而已。人吃五谷杂粮,很难说一辈子从来没生过病,父母只在他生病的时候担心,其他都不用担心。代表这个孩子德行、家庭、事业、嗜好,都不让父母操心,这样才是为人子尽孝,立身行道那个先不讲。我们都成年了,言语、行为、习惯还让父母常常挂心,又抽烟了,又喝酒了,又乱发脾气了,这都是不孝了。所以这段话,给我们的省思就很多了。我们马上冷静下来,我们的父母现在还担心我什么?我就不及格了。赶紧把父母的那个担心去除掉,才是尽孝,养父母之心,不要让父母再操心。

  接著下一句,“子游问孝”。孔子回答,“子曰:今之孝者”,现在的孝子,“是谓能养”,就是觉得可以养父母、吃得饱、穿得暖,这样就叫孝了。“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犬马”,狗帮主人守夜,马拉车代劳,它们也是在奉养主人,儿子在奉养父母,都是奉养,“不敬,何以别乎?”但是那个奉养假如没有恭敬的心,那我们的奉养跟犬马的奉养不就差不多吗?所以人跟动物的奉养差别在哪?发自内心的恭敬。所以夫子这一点就点出来,当时人尽孝太表面,没有观照自己的态度。

  我们拉回来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可能我们的标准觉得,有拿钱让父母过日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们拿钱给父母的时候,有没有恭敬心?有没有跪下来,把这个钱放在额头上,供养父母?还是语气,“妈,拿去了!”那父母更难受!坦白讲,我们很多为人子女拿给父母的钱,父母都存起来了,提供我们以后甚至孙子们用。重要的在哪?那个感恩、恭敬的心。所以夫子这些教诲,超越时空提醒我们。

  第四句,“子夏问孝”,孔子讲“色难”,和颜悦色奉养父母,难。刚刚一开始,第一句跟大家讲到“无违”,要顺父母的心意,不要违逆,所以“孝顺”,这个“顺”字就在这里。父母讲得对,赶快去做;父母这个做法不是很妥,不要马上顶撞,要顺势而为,再规劝就好。所以这个顺字很重要,毫无那种让父母不欢喜的态度出现,因为一顺,父母的心才能宽。

  比方,假如你的父母,她年纪大了,白头发很多,每天叮咛你,“女儿,我想染头发。”你这个当女儿的说,“妈,染头发,那个东西对肾脏不好,会影响你的身体。”结果老太太一而再、再而三,讲了几个月,我们就是不做。可能老人家很不舒服,甚至于她可能知道她的日子不多了,她就是希望自己离开的时候,染著发,看起来比较庄严,这是她的心愿。因为刚好昨天听到一位学长,他的外婆就是这个情况。他的母亲也是为妈妈好,但是没理解到母亲的心。老人家看女儿没帮她染,自己染了,结果听到女儿的脚步声上来了,躺在床上装睡。老人跟小孩一样,很可爱的。这个女儿体会到了老人家真的很想要染,马上态度非常温和,“妈,我帮你染。”结果真的染完没多久,老人家走了。所以女儿想起来,幸好有染,不然真的她这个女儿会留下一生的遗憾,没有顺。当然,你假如买那个染发的是天然的更好。

  所以当老人家很想吃什么,你就不要先以营养学的角度,维他命V多少,怎么样怎么样,这个时候不要用这些道理来压,要能体会得到老人家的心意,这个是顺。心地柔软,和颜悦色。而那个和颜悦色不是装出来的,是什么?能够有照顾父母、老人的机会,觉得是自己最大的福报,我能报恩,所以那个和颜悦色是没有丝毫的勉强。

  我们昨天跟学长们,他们看大陆一位孝子王希海老师照顾父亲二十六年。他这二十六年,他觉得人生非常充实,看到父亲睡得香、吃得甜、吃得欢喜,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因为尽孝跟人的性德相应,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真正能照顾自己的父母,比方在医院当中,五天、七天没有办法排泄,王希海老师就讲到,一个为人子,怎么忍心可以在那里等著父母这么多天排不出来,你必须主动采取方法,他就马上想到方法。所以人的种种好方法,从哪里来?从孝心、从真心出来的。一个人有百折不挠的真心,方有万变不穷的妙用,方法就出来了。他就帮父亲整个肚子很仔细的按摩,还用热毛巾去热敷,然后用热毛巾在肛门处给它温热,他父亲就排泄出来了。当他看到他父亲那种放松、舒服,他觉得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孝子心中只有父母,父母乐,就是他的乐。

  就好像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生病的时候,我们病好了,父母比我们还高兴;我们生病了,父母对天地发誓,把这个病移到我身上,不要让孩子这么痛苦,这就是父子有亲。王希海老师天性终身保持,没有改变。因为王希海老师出入医院的机会比较多,他就讲到,父母生病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操心孩子。我们都知道,人的身体不好,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情绪影响。父母因为操心我们生病了,可是,父母生病以后,又特别怕麻烦孩子,很自责。孩子没有体会到父母因我们生病,又因我们内心难受,怕麻烦我们。照顾父母怎么能说是麻烦?回报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们为人子女又没有体恤到,甚至照顾个一、二天,发脾气、不耐烦了,在医院里面骂老人,走到走廊上去骂,父母都感觉得到,那不是让老人更难受?

  所以看到这个“色难”,我们体会到,不管是古代的孝子还是现代的孝子,那一份心境令人感佩,念念只想著怎么样让父母欢喜,没有想自己。对我们来讲,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二十六年,那多辛苦!孝子不是这样的。孝子给我们提醒到,你照顾父母还起一个念头,“要忍耐,要忍耐,要撑”,这个心已经是自私了,想到自己才会有撑,念念是父母,决定没有“好辛苦,好累”,没有这个念头。因为只要有这个念头,慢慢变什么?我好累,我好辛苦,变我怨、我不耐烦,最后就我恨,那就麻烦了。所以孝子跟我们的差别在哪?存心不同。我们会自私自利,他们念念为父母想。所以和颜悦色是最可贵的,这个“难”,是难能可贵。

  “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是指学生,“服劳”,服务老师很勤劳。“有酒食先生馔”,有好的食物,先奉养老师,“曾是以为孝乎?”假如只是“服其劳”、“酒食,先生馔”,这样还不能算是很细腻的尽孝。因为对老师最重要的是尊敬,但对父母,他有一份父子有亲的天伦的亲爱,还要和颜悦色。因为父母跟我们连心,我们做的是不是心甘情愿,父母都能感觉到。甚至于互动的过程,还会撒撒娇,还会有这些亲昵的动作,这个是父母跟子女之间有的,跟老师之间主要是庄重、恭敬。这个是谈到问孝的部分,这是因材施教。

  再来,问君子。学生很多也都问君子。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举太多例子,我们举一个子贡。子贡问君子,子贡口才是第一名的,孔子针对他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自己先做到的这些事情,再去讲,这样才能言行相符,这是君子的风范。那子贡讲话讲得快,口才又好,所以夫子针对他提醒:你要落实君子,契入君子,首先“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包含学生还有问仁怎么落实,仁爱的“仁”怎么落实?学生要去当官了,问怎么为政,怎么治理这个地方?夫子对每个学生的指导都不大一样,这都是体现因材施教。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70816i.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 55-083-0011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