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亲有过 谏使更”劝谏的念头、态度与方法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亲有过,谏使更”,要以什么样的存心去规劝他?什么样的存心?是真正为他好,是真诚的心、是爱心。诸位朋友,“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去谈人家的过失、谈人家的隐私,是什么存心?那分存心就是错的,你不应该讲,那分存心损人不利己。“人有短,切莫揭”不容易做到。有位朋友差不多五十来岁,他就跟我说这句话特别难做,常常不经意那个言语又要出来,幸好他《弟子规》读得满熟的,马上那句话就跑到脑子里来,“人有短,切莫揭”,刚好就把他的嘴巴塞住了。“见未真,勿轻言”,这也是一样,还没看到的事实不可乱讲,要冷静下来,因为言语的存心要真诚,要有爱心。言语的存心,一定是言出必能利益他人才讲,不然讲话很累,你们知不知道?知道,对!你们不要觉得我很爱讲话,其实我是很刚毅木讷的,很沈默寡言,除非对人有益,不然我不讲,太累了,这是存心。

  再来,我们要劝诫亲人、父母,存心就是念念为他好。很多人为什么劝人劝到最后脾气都来了?因为他的存心不是真正为对方好,他的存心里面是说你得听我的,含有控制在里面、占有在里面,我执太重了,我执很重,人家不听就会恼羞成怒。要时时观自己的真诚、爱心够不够,这是存心。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是什么?态度,“怡吾色,柔吾声”。再来,“谏不入”,劝了之后没有听,“悦复谏”,悦是时机,看父母比较高兴的时候再劝。你不要他在气头上,又一直给他喋喋不休,他就很不能接受。悦复谏,悦复谏是什么?要有耐性。当然,复谏也算是方法。当所有的条件你都具足了,相信没有人劝不动的。之所以劝不动,一定在这些环节当中我们没有用好。

  时机上我们还要注意一些情况,比方“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当你要劝他的过失的时候,绝对不能在众人的面前讲他的不对,因为成人最好的是面子,你要顾及他的面子,你不顾及他的面子,他会恼羞成怒的。当你要讲他的过失,是刚好私底下只有你们两个的时候,他会体会到你处处替他著想,这么刻意的在都无人的时候才劝他,你这分存心他慢慢能够感受到,这叫规过于私室。还有交浅不言深,也是要看交情问题,等信任够了再劝。《论语》里面也有一句话提到,“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就是你时机没抓好,这是“失言”,讲错话了;“可与言”,他能接受你的劝告,但是你却没有对他规劝,“而不与之言,失人”,你没有尽到朋友的道义,亲人的道义。这都要衡量一下时机再劝。我们这是从劝诫、从沟通应具备的条件来分析。

  态度,“怡吾色,柔吾声”,这是规劝。我们再推而广之,言语都应该有哪些态度?言语要谨慎,言行必须一致。我们从《四书》当中有非常多的教诲,“君子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君子很怕自己讲出去的话没有做到,这样会言行不一致。他时时会督促自己“言顾行,行顾言”,这是《中庸》里面的话,他的言语会跟行为对照有没有言过其实,他是战战兢兢,所以我们言语的态度要言行一致。言语的态度要厚道,有一件事情关人的终身名节,纵然你真正看到了,也“不可出口”,不要讲出来,要有含蓄、要有包容的一种涵养。有一句话,有“一语”,跟人家开开玩笑,会“伤我长厚”,会伤我的厚道,纵使是闲谈之间在那里开玩笑,也“慎勿形言”,也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我们现在人讲话不厚道、不谨慎,有时候就拿人家开玩笑,开久了会不会出事?很多人真正吵起来都不是那一次的原因,那一次开玩笑是导火线,都是长期在言语当中不厚道,让人家积小怨成大怨,今天抓住这个机会点,就给你借题发挥了,所以要厚道。而且言语要时时检讨自己,而不是批评别人。很多格言里面提醒我们,“欲论人者先自论”,欲论人短长,先问自己如何。印光大师也提醒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这就是讲话的态度。

  再来讲话的方法,我们之前也示范过,你要规劝别人,要先称赞他的好,等他欢喜了以后,言语才容易进入,这是方法。当然,《弟子规》当中,言语的方法也有提到,“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现在孩子讲话都特别快,有没有感觉?讲这么快就是心很浮躁,而且在言语当中都没顾虑到别人的感受,别人到底吸收多少。讲话的速度、态度要从小培养他,他讲得太快、讲得不清楚,你要用耐性跟他磨,“来,你慢慢讲,爸爸慢慢听”,讲完,讲得不清不楚,你给他质疑,“你这么讲爸爸听不清楚,你应该怎么讲”,陪他练耐心,把讲话的规矩确立起来。一开始他可能会不习惯,觉得“爸,你这样烦死了!”但是你还是要告诉他,话还是要讲好,不然以后你会因为讲话而造成很多人与人的不愉快或者障碍。去磨他的讲话的方法、方式。

  再来耐性,因为规劝一个人其实也是在练无住生心,当你劝他,心有所求你就会有求不到的痛苦,觉得都劝他那么久了,真是不听,你也常常在那里犯嘀咕,在那里情绪不好。劝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不去期望劝多久才会回头,你就尽心尽力。无住就是不执著,生心,因为这分仁慈的心,有些人要劝三个月,有些人要劝三年,有些人要劝三十年,有些人下辈子再说,但是你不能分别,你分别你学问就不见了,你就是妄心了。可是真的,当你把这个分别放下,不管劝十次、二十次,我还坚持我的道义,你真正达到这种境界,没有人劝不回来。所以当我们劝他人,他人不能接受,也要记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2011123.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52-136-0021
感恩老师!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