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则致其乐”,我们想到老莱子“老莱斑衣”。老莱子是楚国人,非常孝顺,他奉养父母,因为他自己也七十岁,他也是老人了,父母大他一辈。所以他在奉养双亲的时候,因为老人肠胃功能没那么好,味觉没有那么敏锐,所以他都会考虑到比较甘甜的、比较软的、容易咬的,这个都是体恤备至。我们也听过,比方说我们当儿女买东西回家,买什么?买一些很硬的东西坚果类这些,父母有时候忍不住,你买回来都是你自己喜欢吃的,都不是考虑我们。你看,这个跟老莱子境界差很多。老人毕竟他的身体,这些功能都比较弱了,饮食对老人家三个原则。暖,要吃热的,凉的伤脾胃。当然年轻也不要仗着自己年轻,悠着点,这样弘法可以久一点,可以活到一百岁。礼敬也要对身体发肤,不能在饮食生活当中损害身体,所以不要吃凉的东西。暖、软,比较软,好咬的。还有缓,这个音都满相近的,缓就是吃饭的氛围不要给老人压力。陪着老人家吃饭,大家吃完了,碗筷都摆好了,盯着他看,你看这老人吃得挺有压力的。所以够体恤的话,端着碗慢慢吃,陪着老人家吃,就不会有压力,不会着急了,所以不能赶老人吃饭。
老莱子七十岁了,他言不称老,就是他的言语不会去提老这个字,他提老,他的父母不是更老吗?你看他言语都会顾及父母的感受。大家想像一下,我们当儿子,我老了;爸爸妈妈一听,那我不是更老了?人常常想我挺老的,心情不好。老莱子能体会老人的心情,所以他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小朋友穿的衣服,然后在父母面前唱歌跳舞,像小孩一样在那里玩小鸡,就像小朋友在玩耍一样,就让父母看着高兴。听说是大笑一声延寿三年,所以心情愉快对身体很好。他还曾经挑着两桶水上了堂,假装跌倒,水都翻了,然后自己就像小孩一样在那里哭,逗得父母哈哈大笑。这些故事在《德育课本》当中记载得很详细,而且尤其这个《德育课本》后面,都有民国时期特别有学问的这些读书人针对这些故事做了一些评语。像老莱子这一篇,是李文耕他也是个居士,他说“恒言不称老”,这是《礼记》当中的教诲。在父母面前不能称老,源自体贴入微,子女的心很体谅父母。老莱子斑衣、玩弄小鸡这些,让父母忘了老,这是发挥到极致。所以假如有一个孝子,能融合老莱子,融合大舜,舜是孺慕自己的父母,父母怎么对他,他还是这么爱慕他的父母;还有参之养志,曾参随时体恤父亲的心意,假如这三个人把他合成一个人,这个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那合成一个人,他一举一动都是孝心性德流露,我们看了倍受感动。我曾经听一个同仁他刚好有机会跟王希海老师见面,他说站在他的旁边都觉得心很安宁,就是这个孝子的磁场确实能够感染人。人尽了孝,心很安,对得起良心,身心特别的安定。这是养则至其乐。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23071608.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