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影音讲座 -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五十三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7年11月11日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天气比较凉,大家要多注意保暖,「身有伤,贻亲忧」。所以我们的健康,影响着所有爱护我们的人,我们身体好,他们都非常的安心。昨天我们讲到承先启後,应该把这些伦理道德承传下去,所谓五常,人的常道,仁、义、礼、智、信。昨天我们讲到礼的部分,整个五伦关系都是礼,五伦关系能依照礼的这些行为、这些恭敬的心,那在五伦相处得会非常的融洽。在兄弟当中是「长幼有序,伯友仲恭」,兄弟之间应该是能互相关爱、友爱,才能相处得和谐。我们昨天也提到,假如一个国家把礼都给忘失掉,这个国家民族、家庭、社会就很危险。

  在云南有一对兄弟,父母跟弟弟住在一起,後来父亲去世了,留下来九千块钱,这个钱也不是很多。这个弟弟照顾母亲照顾得不尽理想,连母亲吃的东西都很粗糙,甚至於都跟喂猪差不多。哥哥看了就很难过,後来哥哥就主动提出来,希望妈妈来到他家,他来奉养母亲。他的大儿子把母亲接过来没有多久,这个大嫂有意见:现在妈妈是我们在侍奉,应该九千块钱要分一些给我们才对。诸位朋友们,九千块也没多少钱,连这九千块都要争,很可能兄弟、家庭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财物轻,怨何生」,当因为钱财而争来夺去之後,很多抱怨、冲突就难免。所以礼当中很重要的,要懂得让,不要争,礼的精神有恭敬,有谦让在其中。大嫂坚持,所以就去跟弟弟要四千块钱,小婶不同意,这四千块又拖了好一段时间,两边的关系愈来愈僵。

  刚好大哥的孩子回来,这个孩子还在念大学。一听母亲在那里埋怨,说着小叔的种种不是,这个儿子听了火气就上来了,也没念及这是他的叔叔,马上找了他的另外一个朋友,一起要去打他的叔叔。到了叔叔家,一看叔叔不在,因为情绪很激动,当下就把叔叔家里一些玻璃就给它打碎掉,然後离开。叔叔回来看到这一幕,当下这个小婶对着先生讲,「你的侄子他说他不要命了,他要跟你拼,你敢不敢跟他一较高下?」就是搧风点火。她的先生听了以後,脾气就上来了,当场拿着刀就往他哥哥的家里面去。这个弟弟还曾经是杀猪的,拿着刀义愤填膺过去了。看到他的侄子,甚至於他侄子的朋友同学,就开始拿着刀砍,把两个年轻人都砍成重伤。

  他的哥哥听到消息以後,从田地里面赶快赶回家里来阻止这件事情。哥哥当下把弟弟抱住,在他耳边讲「兄弟有什麽不好说的?你赶快先把刀子放下来。」哥哥讲完把手一松,这个弟弟转身就刺了哥哥,因为太深,肺部刺穿,当场就血泊一地,还没有到医院就已经断气了。他的母亲在过程当中从头看到尾,他的小儿子却没有任何收歛,完全感觉不到他母亲在过程当中看到的痛苦、悲哀,他的脾气完全笼罩在他整个身心里面。这个故事就发生我们当下的社会当中,兄弟间的友爱愈来愈少,所以确实太缺乏教育。我们很冷静反思,我们在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是一直被提醒做人要重恩义、重情义、重道义;还是一直被社会提醒,就是要好好谋取自己的利益,赚大钱。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断的往道义的方向,还是往自私自利的方向在走?

  这整个过程大家听到这里,会觉得这件事情很悲哀。事实上一件人间的悲剧产生,是太多的错误才会造成这个结果。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还有理智,不情绪用事的话,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去想一想,可能所有在故事当中的当事人,在过程当中,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都觉得是别人不对,他的脾气才这麽大,才闹得无法收拾。其实当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对的时候,他已经错了,他只看到别人,没有看到自己,只要求别人,都没有要求自己。每个人都觉得他对,造成这个结局之後,每个人人生都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假如当初大嫂要求弟弟那边要给四千块钱,这个时候先生假如说「钱财身外之物,我们就别去要了」,可能夫妻之间这股不平就化解掉了。甚至於这个太太假如贤德一点,她觉得能奉养母亲是她的福气,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是我们在种福田。

  其实常常跟同仁在谈话当中,了解到他们的家庭情况,可能有几个兄弟,而父亲是他在奉养。一般的邻居、朋友会跟他的父亲讲,说你很有福气,这个孩子很孝顺。这个当儿子的也觉得挺光荣的。但是我都会给我同事讲,不是你爸爸有福气,是你特别有福气,你可以照顾爸爸,种你的福田。而且可以孝道传承下去,「心作良田百世耕」,你的这分孝心启发了你的後代,他们生生世世都懂得孝道,这个福田可以绵延不断。所以不是被孝顺的父母有福气,而是能孝顺父母的子女是有福气的人。我们俗话讲的「妻贤夫祸少」,太太贤德的时候,很多家庭内的冲突就可以被化解掉。

  假如这两个媳妇统统不计较钱财,这个悲剧就不会产生。弟弟假如知道友爱兄长,这个情况也不会这样。以至於大哥的儿子,这个侄子当他听到这件事情,假如他在学校有学过《弟子规》,他读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可能会劝他的母亲,「母亲,就算了!假如我们继续这样争下去,事实上我们的奶奶是最痛苦的,反正我们现在好好一起照顾奶奶,把这个家经营好。」他母亲可能就不会再继续去要这个钱。而我们要冷静的是,他的儿子是个大学生,一个大学生面对家里的状况、面对自己的叔叔,却是用这种要去打甚至去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要很冷静,教育假如不是教做人做事,只是教知识、技能,很可能孩子在面临很多家庭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他都不知道怎麽去解决。他的同学也是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要去打自己的叔叔,他也没有劝诫,《弟子规》说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看到《弟子规》这些经句,其实在人生很多的情境当中都是关键的德行,关键的心态。他缺乏这样的心态,很可能悲剧就会产生。当我们看到这些社会现象,就可以反观得到,伦理道德教育确实影响一个人一生幸不幸福。

  今天一开始讲的是人间的悲剧,看大家脸色都比较沉重。接下来讲个喜剧,但是我们要很冷静,俗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现在我们往往看不到事情已经愈来愈恶化,人心愈来愈恶化。大家还是没警觉性,都还是去追名逐利,都是去追求一些人生带不走的东西,都是一些比较过眼云烟的东西。而这个可以真正世世代代承传下去的德行,反而都被人给忽略掉了。我们在十月份办了一期的讲座,有个大学生,一个女学生她来参与课程。在大陆是十月一日到十月七日放假,我们的课就是二日到六日,这段时间办课程。很难得,一般放假,大学生都想说要去哪里玩,这个孩子是想到要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她来了以後,课程还没开始,她就已经去参加我们每天晚上在镇民学校办的课。她觉得很好,就临时打了电话给她爸爸,他们是合肥人,安徽合肥,她爸爸在上海是个老板。跟她父亲讲,他可不可以一起来参与传统文化的课程?

  她爸爸接了电话以後就想,你怎麽放假跑到一个穷乡僻壤去?算是比较乡间的地方。她爸爸也不是很了解汤池的情况,又怕自己的女儿是不是被骗了,赶快坐飞机赶到汤池来。他的女儿就主动争取一个名额让她父亲来上课,因为名额比较紧,也是费了一下功夫,调了一些名额,好不容易空出一个机会就给她爸爸。当我们的工作人员把上课的资料交到她的手上,这个小女生当场跪下来感谢。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吓了一跳,但是因为她那个动作是非常真诚的,除了吓一跳以外,所有工作人员眼中都泛着泪水,当场那分心大家都感觉到。

  为什麽她这麽希望她的父亲来一起参与课程?我们可以去体会得到,其实当孩子的,都希望父母和乐,都希望这些长辈们相处和谐,一团和气。当父母不和,当长辈之间有冲突,其实当孩子的、当晚辈的心里都很难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我们成长过程,看到长辈冲突,其实心里是很郁闷的。我们就曾经问六、七岁的孩子,请教他们,具备哪些德行是好的媳妇、是好的妈妈?这些孩子讲的频率最高的一个答案,就是要对爷爷奶奶好。所以要对爷爷奶奶好,是从孩子的心声当中流露出来,孩子跟爷爷奶奶这种天伦也是一种天性。当他看到父母不孝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他的心里都很挣扎。这分挣扎会形成他人格的障碍,他连在家里都不相信能和谐,他怎麽可能身心会很健康的跟人家相处、跟人家交往?所以我们时时要考虑得到,我们的行为都在影响孩子健康的成长。

  我记得我们有位老师,他们家三个兄弟姊妹。有一天下课,那时候她念小学,下了课回到家里,她闻到妈妈今天煮很香的菜肴。一闻到香味,诸位朋友,您闻到很香的食物,下一个念头是什麽?我们说「祸福在一念之间」,假如这个时候是想到父母,这是有福的人。假如这时候是想到我赶快先吃一口,这个心都是比较自我的,福气可能就在这一念当中慢慢折损掉。当下这个孩子马上就对母亲讲,煮好了没有?我帮奶奶端过去。他们算是一个大家庭,都住一起,所以有好吃的东西,这些孩子们都主动的要拿去给奶奶吃。

  当她讲出来给奶奶端了没有?我把它端过去。话才讲完,全家哄堂大笑。她自己也觉得一头雾水,我这句话有什麽好笑的?等大家笑声结束,母亲带着笑意对着她这个女儿讲,刚刚你的姊姊回来,因为她哥哥姊姊都比她先进门,这个姊姊一进门闻到香味,同样的讲那句话,给奶奶家端了没有?接下来她的哥哥走进来,闻到香味,还是这一句给奶奶家端了没有?所以等到她走进来又说了那一句,全家都开怀大笑。那个笑每个人的心都觉得非常的温暖,因为孝悌的德风成为他们家的一个家道,弥漫在他们家整个家庭气氛里面。《弟子规》说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这分孝道,这分对长者的礼敬,就在生活的这些细节当中很自然的可以落实下去。所以这些道德学问,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庭的。

  有一次妈妈又在煮好吃的,她就跑去跟妈妈讲,好了没有?我给奶奶家端过去。当下她的妈妈就对着她孩子讲,说今天煮少了不够吃,下次再给奶奶端。其实她妈妈是要跟孩子开玩笑。这个孩子听完以後也不敢说什麽,既然是妈妈说的话。刚好接近中午,她就去睡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一直在那里很难受,居然不拿给奶奶吃,她实在很过意不去。因为那个菜是用小火在熬,等她母亲去睡觉以後,她就从床上起来,自己跑去舀了一碗,舀好以後就跑到奶奶家去,给奶奶敲门。奶奶出来,小女孩把这碗食物端到奶奶面前,小女孩说奶奶,妈妈要我端过来给你吃。我们就看到其实这些小孩,降临到我们的家庭里面就好像小天使一样,都是希望把我们家庭关系搞得愈来愈和谐。但是当家里不和谐的时候,对他们的内心都是很大的煎熬,所以她要去做那个润滑剂。大家有没有回想到小孩在小的时候,都变成家里面的开心果,他出现的时候好像气氛很容易就融洽在一起,因为所有的长辈都爱护他。

  奶奶把食物接过来,她自己好像松了一口气,就回去睡觉。因为那个食物还没熟,奶奶一看,怎麽没熟就端过来给我?後来经过一段时间,煮好了,媳妇自己就端进来,端到婆婆面前:妈妈,这个给您吃。她婆婆说,不是刚刚端来了吗?怎麽又端一碗来?这个时候妈妈才恍然大悟,刚刚跟孩子乱开玩笑,这个孩子很怕没有端来给奶奶,自己赶紧端过来。所以,能不能随便跟孩子乱开玩笑?不行,乱开玩笑把孩子是非善恶都会搞得乱七八糟。

  我听很多朋友他们有小孩的,都说小孩都是被他们玩坏了。小时候觉得很好玩,叫他去做东做西的作弄他,搞得他都搞不清楚什麽是对什麽是错。包含奶奶给小孙子讲,「去打爷爷」,他也搞不清楚,去打爷爷,小孩子跑过去打了爷爷一下,然後爷爷奶奶都笑得很开心。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打人好不好?好。那变成习惯。比方孩子刚好把人的眼镜抓下来,当下奶奶或者长辈就开始笑:这个孩子很聪明,还会抓人家的眼镜。没事抓他的眼镜他都笑,最後孩子就觉得抓人家眼镜很好玩,以後抱出去常常都要抓人家的眼镜。这时候好玩,可能是非都没有告诉孩子,这样就会玩坏了。应该是非、对错从小就要教导、引导才对。

  当这个大学女生拿到资料,拿到听课的机会,为什麽会这麽激动?相信那也是她对於父亲,甚至对於她的家庭的一分期望,希望透过大家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以後,她的家能够更加的美满。後来她的父亲来听课,当然我们昨天讲到的,第一天来的时候都是不大相信、怀疑,这个氛围这麽有礼貌,是不是有什麽目的?但是听完课之後,她的父亲也很高兴、很认同。其实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他也反思很多他人生的这些在家庭、在夫妻,甚至在事业当中一些情况。其中有件事就是他跟他的,在台湾叫做连襟,就是他太太的姊妹的先生,叫连襟,在大陆叫做同门。因为在几年前,两个人在餐桌当中发生一些言语的冲突,当下他就说,我跟你断交,我没有你这个亲戚。这好几年来都没有讲过话,甚至於去年他们一起祭祀的时候,他也都不理他。甚至於还告诉其他的亲戚说,我不认识他,我没他这个亲戚。

  其实说实在的,我们很冷静的来看,今天我们可以跟他断绝关系,我们的太太能跟他的太太断绝关系吗?我们的父母能跟他的父母断绝关系吗?我们的孩子能跟他的孩子断绝关系吗?当我们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全家人陪我们痛苦。人真的是要理智,要掌握得了情绪,不然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因为我们的不理智,搞得很紧张、搞得很不愉快,这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做出来的事情。他听了以後,像我们常常讲的经句,「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小小的摩擦,就疏远了很亲的这些亲朋好友。不要因为一个不愉快,而把从前对方对我们的好统统都抛在脑後,都提不起来,这样是很刻薄、很折福的。所以他就起个念头,是不是该给他这个同门打打电话?但是心里好像在交战,脾气又上来了,算了,不给他打了。结果很奇怪,他没有打,但是他的同门打过来。所以有时候人的脑电波动了,就会互相感应。

  他那个同门也是几年都没给他打了,他上完课给他打电话,结果他看到手机不接。有时候人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真的是还不容易,还要挣扎一下。第一通响完了,他没有接,又响了第二通,他还是没有接。不过第二通以後,他开始想这四天的课,人家老师个个也都是讲得很辛苦,一站都是三个小时,他也应该学了以後应该去做才对。他念头这麽一转,勉为其难把电话拿起来,主动打过去。他的同门接到他的电话也很吃惊,居然他主动打过来。然後他的同门告诉他,说我刚刚已经下定决心,假如我打第三次你还不接的话,这一辈子没什麽好说的。第三次还没打,他打过去了,这麽一接上电话,说实在的,两个人呕气的时候都很难过。人干嘛好日子不过,自讨苦吃,自作自受干什麽?一打通以後,很多事情就释怀了,就开始在那里谈话。

  他就给他的同门谈到他到庐江汤池上课的一些收获,他的同门听了很高兴,马上坐飞机也从上海飞回合肥。两个大男人在那里谈得不亦乐乎,一谈谈到半夜三点多。他的同门谈着谈着就说,你讲的那个环境我没见过,真的有这麽和谐的地方吗?谈到三点以後,隔天一大早,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睡了多少时间。隔天他们两个人,还带着他的姊姊跟他的侄子,四个人,八点钟的时候就站在我们中心的大门口前面。我们赶快就把他们接待进来,跟他们交流一些我们在中心的课程跟活动。当下他们也欢欢喜喜,都把这些资料拿回去了。所以真的,人的心念一转,整个家庭氛围都改善。

  这个女学生的父亲真的是非常善良,其实社会当中有非常多的人都默默的在行善。也因为他的父亲本来就常常在行善,他的女儿就有机会跟这些好的教诲接触得上。她的父亲本来开的公司就是做唐装店,我们又一再强调,衣冠、文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形象,民族的风气。她的父亲跟我们接触上了,以後就可以好好去推广传统庄严的服饰。而她的父亲在经营的过程当中,只要看到年轻的人来买唐装,聊的过程当中只要年轻人是要买给他父母,买给他长辈的,他二话不说打八折。他在这麽做的时候,已经在倡导整个社会重视孝道,企业家随时都可以用这分心来利益社会。当我们底下有几个百个员工、几千个员工,我们能长期的把这些德行的教诲、德行的故事,在每天的早会都能跟这些同仁们分享一下,很可能整个企业每天都是「德日进,过日少」。

  这个先生他後来又开始把这些好的理念向他的亲戚去推广。其中他的姊姊开饭店,这个饭店刚好在学校附近,很多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读书,都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住。他发现很多家长,虽然是去陪着孩子住,但是成天都在打麻将,都是在玩乐。其实不陪读还好,用这种方式陪读,很可能还影响孩子的读书,他看了反而是不忍心。就买了DVD去找他的姊夫,他说你开饭店,这麽多家长、学生都到你这里来吃饭,能不能你长期可以放这些伦理道德的碟片给他们看?很可能这些家长看了以後,他懂得怎麽去教育他的孩子。只要有一个家长懂了这些道理,很可能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就改变了。善心起来了,不只想着利益自己的家庭,还想着能利益更多社会的我们的这些朋友、同胞们。从这里我们也深刻感觉,人之初,性本善,只要这分善心被点燃以後,人是很愿意去付出,去帮助别人。

  我们一再强调礼不可以废,礼废掉了,父子、兄弟、夫妇,还有君臣关系,甚至朋友关系的冲突就很多。我们以前常说到,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互相之间,互相尊重,轻声细语的。但是人都需要被提醒,假如没有提醒,往往都忽略掉。我听很多结婚的朋友说,有时候回到家要上楼,心里都很有压力,不知道今天上去了,会不会再吵一架?心里都有负担。家是避风港,家是让人时时能够忘却烦恼、忘却压力的地方,总不能再变成烦恼跟压力的源头,那人不得忧郁症才怪。

  有个太太她来听课,听了几天,反思到自己以前对先生太无礼,讲话很凶。她先生也挺关心她的,在她上课当中还发了个短讯问她说「太太,你现在在做什麽?」这个太太就写到,「我现在在接受圣贤教诲,我要洗心易行,要改头换面。」就写了这句话给她先生,她先生回了一句话。这个太太说,我先生要回什麽话,其实我心里有数。她先生回的是「那是不是以後不骂人、不打人了?」其实有时候人都是明白的,先生还没回,她就想她先生可能最无奈的就是这点。因为在上课过程,也想到其实她的先生有很多优点,所以反思了自己。她接着发个短讯过去,她说「以前我做了很多不对的事情,请你原谅」,就发过去了。她说到其实不知道她先生会回什麽话,这一次她心里没底了。後来她先生回回来是「太太,我这几天会去给你买衣服,你学完赶快回来!」她接到以後觉得很温暖,感受到人生的幸福真的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懂得礼敬先生,懂得尊重、懂得关爱、懂得互相帮助以後,关系自然就愈来愈好。

  所以经典当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与人当中不懂得互相礼敬、礼让,真的家庭随时每天都有冲突产生;但只要懂得礼让,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家如是,朝代亦如是,一个朝代能国祚享年可以几百年,很长久,其实也是跟礼有关,绝对不是去争得来的。我们看到历史当中朝代最长的是周朝,八百多年;朝代最短的秦朝,才十五年。所以礼让礼让,礼当中懂得去让别人,不要去争,争就会跟人家起冲突。所以秦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已经不知道跟多少人结怨,随时都想要取他的性命,自然这个朝代就很危险,十五年,到第二代就灭亡了。

  周朝的八百多年,事实上是从周文王开始算的。假如从他几代祖宗开始算,从他的始祖后稷,后稷是专门管农业的,民以食为天,因为管农业对人民的生活帮助非常大,后稷慢慢再传,传到文王的爷爷,叫太王。太王他本来治理的一个小国,有夷狄来侵犯他的国土,给他要很多东西。他把这些钱财、这些珠宝统统都给他了,但是他们还是继续来侵犯。太王他就心里想,他不只是要我的钱财,他还要我这片地。因为他在这里协助人民、治理人民,是为了给人民带来幸福,但是假如他跟夷狄冲突,很可能造成他人民的伤亡。他不愿意他的人民流血,这不是他当初成立这个国家的初衷。

  所以人时时要想着,我当初成立家庭的初衷是什麽?是为了经营一个美满的家,而不是冲突的家。我当初来经营企业,我们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能够让更多的人有好的工作来做,这都是我们的初衷。包含我们今天走上教育界,我们的初衷都不能忘。我们有朋友、有同学跟我们交流的时候,就会说到,「礼旭,我看你教书这几年,也没看你心情不好,发脾气。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你怎麽都不会很难过、很不舒服?」我就跟我的同学讲到,我说这条路是自己选的,自己选的就要甘愿去做。又没人逼你来做老师,既然是自己决定的,就没什麽好抱怨。一个人走向上婚姻,能不能抱怨先生?能不能抱怨太太?又没人逼你去嫁,又没人逼你娶她,诸位朋友,你娶跟嫁是被逼的举手。既然自己选的就要负责,还要抱怨谁?所以既然是我们自己选的,那我们欢喜、好好的去经营教育的事业。

  而且我们当时选择这条路,其实就已经了解到孩子缺乏伦理道德教育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在学校缺乏,甚至於是在家庭,他成长过程当中就缺乏。孩子的心田就好像一亩田地一样,它都已经荒耕那麽久了,怎麽可能你马上浇水、施肥,它就结出很好的果实出来?这根本就不顺乎自然。一定是慢慢的把它的土质改善,可能两三年之後能有好的收获就不错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怎麽可能一蹴可几?所以我们尽心尽力,但求无愧我心,就不要再抱怨现在孩子的情况。孩子的情况变成这样,他的人生也很可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是怪学生,而是怜悯现在孩子缺乏道德教育。这个时候反而孩子的行为不好,会更激励你好好的去扭转这样的局面。

  太王他当初来,就是为了给人民幸福,他不愿意看到人民流血。他就带着家人离开了那个地方,跑到岐山之下。他的人民一打听,居然他已经跑到岐山去,是因为不希望我们流血,他自己走了。这些人民说这麽有仁慈心的人,走到天涯海角我们也要跟着他,所以又一群人民统统移到岐山下。而且这个消息传开以後,好多其他国家的人民都依附到他的领土里面来。所以你看他愈让愈多,本来是个小国,一让变成很大的国家。在《论语》当中就有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商朝的时候,来依附周文王的诸候,等於是整个天下的三分之二都已经是他们的了。就代表因为他们很仁慈,天下的人都来归附他们。所以这是懂得让,不争。

  太王生了三个孩子,泰伯、仲雍还有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王季。你看他们三个兄弟也没有争,甚至是把天下都让出来。王季的哥哥泰伯、仲雍,因为了解到自己的父亲很喜欢孙子,就是文王。觉得他这个孙子有圣王之相,他希望传位给这个孙子,但是没有说出来。两个儿子知道父亲的心意,就离开自己的国家,成全自己的弟弟,成全自己的侄子,让出来。我们心里会想泰伯让出来,他不是吃亏了吗?有没有吃亏?没有。他成全了自己的孝心,他成就兄弟之间的悌,而且他也给人民让出了一个非常贤明的周文王。所以他内心非常坦荡,非常欢喜。

  而该是他的福分也跑不掉,泰伯到了东南沿海一带,就是现在的江苏、浙江,那时候都算是比较蛮荒,还没有发达起来。他去了以後,也得到当地这些土着们的爱护,因为他懂得礼让,这麽样尊重别人,走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欢迎。後来他在那里成立就是以後的吴国、越国,都是他们的後代,他还是在那里当王。所以让,愈让愈多;争,争到最後大家都不足,还会冲突。所以礼让就显得很重要。好,这节课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