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读书法』,这是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所以读书、读经典,甚至於听经,很重要的一定要专注,专注才能定得下来,因定也才能开慧。老和尚常说,我们不打妄想,静下心来读佛经,就是在修戒定慧三学,能够不散乱,能够句句分明。当然不只读佛经,我们在念《弟子规》、在念圣贤经典也都能信守这个原则,也都在修戒定慧。而小孩学习的态度一定要从小就是正确的,当他读经的时候,头会摇来摇去,看来看去,这不专心形成,往后就麻烦了。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坐不坐得住?坐不住,这个根源在家长没有一开始就把正确的读书态度、方法告诉孩子。
我们也很少看到父母带头念书,大半大学毕业,书都再见了,很可悲!这就是学习得不到乐趣,得不到成长,都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反而对学习有距离感。人生只要不学习,那可麻烦!真正需要学习,往往都是大学毕业踏出社会的时候,那是更需要学习。所以孩子,我们要带头跟他一起读书,养成好的习惯,有不正确的态度、姿势要赶快修正、制止。诸位同修,修正、制止,我们也可以多多鼓励他,他有好的部分我们赶快称赞他,他就往这个好的部分来发展。
早上就有同修问到:假如弟弟常常会欺负姐姐,对姐姐很凶,应该怎么办?诸位同修,应该怎么办?治家如治国,治国要怎么样?也要赏罚分明。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没有皇上的宠幸,他敢这么造次吗?所以我们要从源头开始下手。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到「郑濂碎梨」,郑濂把两颗水梨砸碎了。所以治家最重要的要平等对待,孩子才不会恃宠而骄。
当然现在已经出现状况了,我们要去根治、对治,其中有一点最重要,先要「见和同解」。没有家规当然没有遵循的法度,这个时候赶快全家一起吃饱饭,七点半,来,统统坐好,开始《弟子规》念五遍。念熟了,情况一发生马上,「读书法」,他就接「有三到」。你给他「凡是人」,他什么?「皆须爱」;「财物轻」,什么?「怨何生」,你看效果都出来了!一来,一定要见和同解,这是团体能不能够安和乐利一个根本原因。再来,有状况出现,我们就要机会教育。当弟弟表现出有友爱的行为,我们马上鼓励他;当他又对姐姐无礼,马上制止,要处罚。你不能两个人都处罚,两个人都处罚公不公平?不公平;两个都处罚,那姐姐搞不清楚对错,这个拿捏分寸很重要。
很多行为的形成,也都必须要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读经教室,这些孩子也来自非常多的家庭,有些一开始念,这个脚都已经踏到前面同学的椅子上面;还有些在念的时候,比方说读经,「读书法,有三到」,看起来确实满专心的,结果两条腿在那里晃来晃去。这个都不专心,我们都要给他导正。当然一开始要让他先对经典、对书本恭敬,不可怠慢。虽然经本是送的,但是我们会告诉他,这是杨淑芬老师亲笔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杨老师是四十多年书法的经验积累,所以我们要感谢。再来,是很多善心人士捐款来印,还要有印刷公司,还要远渡重洋几千里运过来,才到我们的手上;而且这又是几千年来圣哲人传承给我们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惜这本书。当有引导,态度就会不一样。刚好一个同学走过去,把另外一个同学的《弟子规》弄掉下去,另外那个同学捡起来,马上拍干净,「你怎么把我弄掉下去」,也可以看出孩子他对这个书本很珍惜。
在读诵过程,我们就提醒他要心在、眼在、口在,还有耳也要在。在念的时候,我们也教导孩子,手要指著念的地方,这样子会专心,而且你指在那个字上,那个印象一次一次在加深当中。有时候学生他背起来以后,他就不指、不看课本,当这样去念,假如他起了傲慢心,念到最后会是有口无心;念得很快,一行一行接一行,其实并没有深入内心里面。所以我们都告诉孩子,念书就是滴水穿石,做学问就是如此,这只手一点一滴的指清楚、指明白,就在提升学问。所以这只手叫做滴水穿石手,工夫到,滞塞就通。
下一句,『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其实读书的态度,除了专注,也要一门深入,「方读此,勿慕彼」就是一门深入,一定把这本经学通了,再学第二部,我们不贪多。当然,你在学《弟子规》可不可以去翻《大学》?可不可以去翻《中庸》?可以!刚好相应的,我们在讲课当中有提到的,就去把这本书这个经句找出来,我们就可以把它完全融会贯通。但是这一门一定要掌握住,而这一门一定是要能够掌握圣贤教诲的纲领,因为纲举才能目张。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掌握纲领,深入,诸位同修,如何深入?怎么样才能深入?关键在解行相应,解帮助行,行又解得更深,这样解行相应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於经典的领悟。所以一开头就讲到,「力行」加「学文」就是解行相应。所以在第一次讲《弟子规》和第五次讲《弟子规》,感受一不一样?截然不同,随著自己的领会,这个经文的深度跟广度都会加深加广,所以一定要落实才行。后来也有一种深刻感受,《弟子规》每一句经文只要我们消归自性,都是从性起修。诸位同修,「父母呼,应勿缓」修什么?修孝心,修恭敬心,修真诚心。你每一句时时从念头上去观照,就能够消归自性。「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们是修什么?修「礼敬诸佛」,修真正的恭敬之心,这样才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透过我们去解行才能够深入。
长时薰修,这个「长」是指时时要提起,读经的时候是提起,处事待人的时候,也是要时时提起来观照,这样才能达到历事炼心。在历事炼心的过程,我们时时「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要怕境界,只要常常能提起觉照,提起佛号,提起正思惟,就能够在境界当中长时薰修。而「修」是修正的意思,修正行为,在哪些行为当中修正?在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去观照,其实就是身口意三业不断往纯净、纯善的方向迈进。所以「方读此,勿慕彼」,一定要把这一门好好学扎实。
在学习的过程有两个忌讳,第一个贪快,第二个贪多,当我们顾此失彼的时候就是贪多。在宋朝初年的时候,有个宰相叫赵普,有一天晚上,赵匡胤来找他,他在看《论语》,皇帝就跟他说:你看的这个是我们小时候在学的东西。但是赵普回答皇上:我是用半部《论语》帮你得天下,往后我要用另外半部《论语》帮你治天下。所以我们不可小看一本经典,因为这一本就已经掌握所有圣学的纲领,只要深入了这一门,就能够真正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先生也提到,「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所以学习不可以杂,但是心上要时时把这些教诲能够提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