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拼音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113件事
认识弟子规课程
三年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平台
弟子规践行平台
弟子规字解
弟子规学讲
弟子规白话解说学习
弟子规线装书
弟子规易解
弟子规图说
弟子规生活力行表
细讲弟子规学习力行表
弟子规读本教材电子书
弟子规教读朗读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经句考试
弟子规经句练习
弟子规读诵练习测试题
力行评量在线自测题
弟子规学馆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题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小程序
弟子规每日一练
弟子规字解微信小程序
弟子规考试中心
细讲弟子规(40集)
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礼记·学记》
家道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弟子规与礼仪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
弟子规读书会分享
弟子规教案课件
群书治要学习专题
弟子规微电影公益短片
弟子规动漫
有声电子书
弟子规的一天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30集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集) 2005/2/21 档名:52-116-0030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假如我们能够在家庭经营一个很好的谈话风气,那家庭气氛就会很好。那我们假如是一个团体,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也要常常口吐莲花,让所有的同仁在谈话当中,都可以如沐春风,可以互相鼓励、互相肯定。我们要带动这样的谈话风气。那假如是一个团体领导人,是一个政府领导人,他谈话的时候都是对别人的漫骂,挖人家的隐私,都是这些攻讦的言词,虽然逞了一时之快,那流弊、往后不好的影响确实很难估算。因为小孩子没有好坏判断能力,看到领导人都这么说话,那我也应该可以。所以后面的后果就很难收拾。俗话说“公门好修行”,因为处在公门影响的面都很大,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会丧邦。所以我们当领导者不得不在言语当中,要多加谨慎、多加考虑。只要我们有这个态度,相信也可以在言语当中,带动社会的良好风气。 “奸巧语”。这个“奸”是欺骗、是机巧。那为什么要用奸跟巧?就是为了把自己的言语过错,自己没有守信用的过失掩盖起来。所以孩子他假如用奸巧语,他就有可能是在撒谎。能撒谎的孩子聪不聪明?不聪明还撒不出谎。有一个初中生,因为跟同学常常攀比,所以都喜欢买贵的东西,母亲不让他买。有一天说要配名牌眼镜,他妈妈不肯,说:你本来就有一副了,还配?妈妈不给他配,他就自己去,去了一会儿回来了,配好了,然后跟他妈妈说:去付钱!聪不聪明?他可以不用带一兵一卒,不用带什么钱,就可以讲得让对方相信他妈妈会来付钱。所以很多家长,小孩子反应很好,他都说:好聪明!我很怕听到小孩子好聪明,小孩要的是朴实、是忠厚。现在的小孩聪明都用到哪?用到撒谎,用到达到他的目的。 比方说,有个小女孩跟她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有好几家冰店。她走在第一家冰店就稍微脚步放缓,就跟她父亲说:天气怎么这么热。她父亲还没反应过来,走到第二家,小女孩说:这个时候有一支冰吃多好!走到最后一家,小女孩就说:这是最后一家。聪明都用到哪去?都没用到圣贤教诲上去,都用到达到她的目的。所以重利轻义,当孩子的思惟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成长过程一点一滴道义都会慢慢消退掉。所以孩子的聪明是用在当孝子,当好学生,当好公民,那才是用对了地方。很多小孩在耍小聪明,大人还笑呵呵。这样对不对?不对。 所以孩子撒谎有几种可能我们要擅于观察。当孩子初犯,我们要慎于开始,要很谨慎。所以孩子很可能因为要贪图利益,撒谎,贪图利益。有一个孩子回来跟他爸爸要两块人民币,结果他父亲顺手拿了一张两块钱的钱币给他。他说:爸爸,我不要一张,我要两张一块的。他爸爸很纳闷,就是两块钱,怎么还要分成这样?他就跟爸爸说:爸爸,我只要拿一次钱去训导处就可以得十分,所以你给我一张两块的,我只能得十分;你给我两张一块的,我可以拿去说我捡到的,我可以得二十分。他爸爸听了怎么样?我儿子怎么这么聪明。结果又去讲给一个教育官员听,这教育官员全身起鸡皮疙瘩。这个父亲也够没有教育敏感度,还觉得他很聪明。孩子已经公然撒谎。所以现在家长还觉得会撒谎是本事,那可就麻烦。所以这是一种情况。 现在学校比方说有募捐的活动,我们也要适时引导小孩正确的观念。有一次学校推出这种贫困救助,有一个孩子要捐款。他妈妈就问他要捐多少,孩子想一想七块两毛钱。多不多?不多。但是那是他全部的积蓄他把它捐出来,自己捐。结果其它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捐,都是三百,都是五百。结果这个孩子的心怎么样?我才捐七块二,都没有人看到他的真心。结果这个捐五百、捐一千的,五百可以带一朵小红花,一千块可以点一支蜡烛。所以很有可能我们本来是要办善事,在这个办的过程当中,让孩子学到什么?可能虚荣心都加进去了,而且又不是拿自己的钱,是拿家长的钱来顾什么?不只是小孩要面子,很有可能谁也要?父母。 其中有一个家长,她马上就捐了几千块,结果学校发个小红花给她戴,她没戴。她说善心都是自己愿意做的,又不是要出去炫耀表扬,还颁奖状。所以这一位母亲也很有敏感度。假如她就这样大摇大摆戴着那一朵大红花去,那她又怎么样教育她的孩子行善不欲人知,行善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所以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要细细去推敲才行,不然会染上这种虚名,就不好。 孩子撒谎很有可能觉得好玩,一开始给你骗一下,你也笑一笑,他也笑一笑。那他就觉得怎么样?很有意思。你看很多综艺节目在玩弄别人,大家哈哈大笑,所以孩子觉得欺骗别人很好玩,这都是误导。所以我们也非常熟悉一个故事,叫狼来了。这个故事你讲给幼儿园孩子听就很有效果。你就告诉他,这个孩子他守着一群小羊,结果他自己觉得很无聊,就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所有的村民都非常朴实,也很愿意帮助别人,统统都来要帮他把狼赶走。结果一看一只狼也没有。他看别人忙成这样,自己还在那里哈哈大笑。结果后来村民都回去了。第二次他又开玩笑,又欺骗别人,第二次没来那么多人,不过也来了不少。又看又是他开人家的玩笑,所以村民又回去。第三次狼真的怎么样?来了。那时候他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有没有人来?没人来。小朋友,没人来以后会怎么样?羊会怎么样?他会怎么样?吃了不要讲,让小孩自己去想,好恐怖,记忆深刻。所以小孩假如因为好玩撒谎,一定要适时的制止,不能再犯。 第三个小孩有可能因为逞能而说谎,还有掩过饰非、父母影响,我们要适时去观察。逞能,因为他要炫耀,所以就把话讲得很夸张。你注意去听看看,有些八、九岁,十岁的孩子会攀比,我们家有什么?有计算机,有数字数码相机。这就愈说愈夸张,我们当老师的要谨慎,适时去制止。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名臣叫司马光。有一次,他跟他姐姐在比剥核桃,结果都剥得很慢。他们家的仆人就跟他说,你用热水烫一烫就很好剥。司马光去拿热水来烫,刚好他的姐姐离开一段时间又回来,看他剥得好顺,就说:弟弟,你怎么这么厉害,谁教你的?司马光说,我自己学会的。结果刚好他父亲走过去,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经意就把这个忘记了。那可能一开始撒谎,往后就怎么样?有一就有二。因为他逞能没被发现,他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麻烦。所以他父亲当场就跟他说: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不是自己剥的绝对不能夸大。所以由于父亲在他第一次犯错就给予严厉的指责,这是正确的教诲。后来司马光一生非常坦坦荡荡,所以他也曾经讲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这是结果,我们也要看到原因,是因为什么?父母正确、适时的指导,绝非偶然。这是逞能的情况。 下一个掩过饰非。很多孩子一犯错,他会有一点紧张,一紧张,可能就怕被大人发现。所以有一次有一个孩子把衣架子弄坏了,其实衣架子弄坏好不好修?一弄就回来了。但是他们不懂,就很紧张,怕被处罚。所以就跟旁边的同学说,不要告诉老师,结果刚好老师就在旁边,马上就过来,他吓一跳。孩子都还小,只要你适时的教导他,他马上观念就转过来。后来老师马上跟他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所以弄坏衣架不严重,不告诉老师才严重,你以后就赢不了老师对你的信任。所以错了就要承认,“过能改,归于无”。然后就接着跟他说,你犯的错改过来,而且又能学到如何把一个东西再把它修好。这老师也很有耐性,陪他一起把它弄好。所以这个机会点我们掌握好,孩子可能就此能建立正确的态度。所以当孩子在掩过饰非,我们也要仔细去观察,不能让他养成习惯就麻烦。 最后,父母的影响。有一片电影叫手机,手机里面有统计一个数字,说一个成人一天讲的谎话有多少?有二十五次,二十五次谎。所以大人在一天当中讲这么多次谎,那小孩潜移默化。比方说,这个妈妈在接电话,儿子也在,爸爸也在。电话接起来:我先生不在。那小孩说:爸爸在,怎么会不在?小孩都听蒙了。所以小孩在的地方绝对不可以撒谎,小孩不在的地方也不能撒谎。所以我们之前也有提到一个观察,要学会拒绝。你不学会拒绝,人家就不知道你为人的分寸,你生活的原则。只要你该拒绝的拒绝,你的朋友就会顺着你的原则跟你交往,何必在那里遮遮掩掩?累死自己,后来还被人误会,说你怎么可以不守信?或者怎么可以躲我?那就把本来很单纯的事情搞得怎么样?挺复杂的。这是“奸巧语”,我们要注意孩子撒谎的情况。“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言语行为当中能守信,这已经奠定孩子往后在社会会有很好的发展。我们有一个朋友,小时候看到别人在吃棒冰,忍不住那个诱惑就去偷了爸爸一点点钱,跑去买雪糕吃。他爸爸眼睛也很厉害,看到了,马上跟着他后面一瞧究竟。结果他买好,正准备大快朵颐,抬起头来看到谁?看到他爸爸,直发抖。他爸爸话也没说,把他带到家里,吊起来,狠狠的修理一顿。注意听“一顿”,以后还有没有?没有。第一次让他记住了,终身不忘。打到他经过那个放钱的地方都会发抖,不敢再轻举妄动。 后来他长大,到其它的地区去工作,也离家里有一段距离,都是住在老板家里的宿舍。所以那时候他住在宿舍里,早上起来也会帮忙打扫,在这个打扫的过程,突然发现地上有一百块、两百块,他就把它捡起来,就拿给老板娘。过一阵子,奇怪怎么变三百块、五百块?他又把它捡起来拿给老板娘。他说曾经最高还有超过上千块。后来他在这一家公司工作,他的学历不高,但是老板都把很好的机会,进修的管道,都让他破例参加。很多都是大学生才可以去,但是老板都让他去。在这个公司服务了很多年,也表现很好。后来自己要出去开店,也跟他老板辞行。老板就请他吃饭,给他饯行。后来吃完了,他就跟老板说:我有一件事想要请教一下。他说:你们家为什么常常可以捡到钱?老板就笑了。他说:你一个外人住到我们家来,我怎么知道你的品行如何?所以那些钱是故意放的。所以一个人的德行假如不好,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点上就把一个好的机会断送掉了。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所以“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第一句“见未真,勿轻言”。当我们还没有看到事实真相,只是听别人片面之词,绝对不可以把这个话再传出去。这是一个很重要谨慎的态度。假如你没有确定,它可能是谣言,那你这么又一传出去,自己就变成帮凶。所以团体要以和为贵,绝对不可再惹是非,这个共识很重要。所以团体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攻讦,而不是漫骂。所以古代对于言语很谨慎,因为往往乱之所生,言语就好像那个阶梯一样,一句一句谗言慢慢就制造了动乱。 所以“君听臣当诛”,当国君的假如听了谗言,臣子就要遭殃了。“父听子当决”,父亲假如听了后母的谗言,听了别人的谗言,可能他的孩子都遭殃,骨肉之情都有可能会决裂。夫妻听谗言,“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疏”。朋友假如听进谗言,慢慢就会疏离,夫妻可能就会分离。所以我们对谗言要很谨慎,要注意。来说是非者。一个有修养的人,会不会说长道短?他希望的就是人与人和睦相处。很可能你跟某一个人有一些不愉快,他可能会过来告诉你,其实对方上一次也满称赞你的。让你的气消退一点,退一步就怎么样?海阔天空,其实忍耐一些气,那一些脾气,那都是空的。只要调节调节互相让一下、互相体谅一下,就没事。最怕的就是加油再添醋就麻烦。 所以古代就有提到对于谗言要谨慎的一段诗。说到“堂堂七尺躯”,一个人堂堂七尺的身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一个家、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要能相处得好,我们其中的分子对于谗言一定要懂得辨别。所以“见未真”,假如他在说某一个人的是非,你跟这个人也颇有交情,这个时候当然你不能把这一段话传出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毕竟你也听到了,总不能视而不见。所以可以去跟这一位朋友说,现在外面是这样传言,我们用一个真诚心去跟他讲。讲了以后,假如没有这回事,那我们就安慰安慰他。所以只要你没有做,迟早日久见人心。那假如这个传言确实还有几分真实,那我们也要适当赶快要规劝他:人的名誉在团体当中特别重要,我们应该赶快收敛一点。 所以不管是谗言,还是说人家的坏话,都到我们这里适可而止。所以读书明理的人,纵使听到的是事实,而这个事实攸关团体的和谐,攸关一个人的名节,他也会避口不谈,所谓隐恶扬善。当你是隐恶扬善,对方有一点好你就赞叹他,对方一些不好的你不说,但是从你的威仪当中,他也知道你知道。所以在这个当下他会感受到,我做一点好,人家就称赞我;我做不好,人家也没指责我,慢慢的他就会往做好的这个方向去前进。所以这都是人情当中的一个分寸。 那“见未真,勿轻言”,我们也要常常提升我们对于事理的判断能力。因为假如你判断不对,有可能你会好心行了坏事。因为现在很多团体打着善良、打着公益的名号在干什么?在骗钱。假如你都不了解这个团体好不好,你见未真,马上又带一大堆人来帮忙、来捐钱,到最后是骗人的,那我们就很难跟这些朋友交代。所以还是要谨慎,先观察清楚。像我们是在推展中国文化,很多人也会说我在推展中国文化,挂羊头可能卖狗肉,是为了赚他的钱。所以可能一、二个小时谈话下来,其中会提到中国文化很好,接着就讲他的话。那我们在底下的人听完会觉得讲得真好,就会怎么样?开始传,因为群众的情绪很容易带动起来。那你这么样称赞说那个讲得很好,可能所有的人还误以为他真的讲很好,可能都去跟他买很多东西,就达到他的目的。 其实我们要判断,他假如是真正在弘扬中国文化,他一定会抓到中国文化教诲的核心。在哪里?从哪里落实?从入则孝,“夫孝德之本也”,假如讲了两个小时连一个“孝”字都没有提,连一个“德行”都没有提。你还在那边:讲得真好。这样一传出去就可能误导其它的人。所以我们要用理智去判断,这样才不会以善心行了恶事,也才不会让一些有心人有机可乘。所以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到,先把一个团体判断清楚,再与人谈论,这样才是比较不会有不好的情况发生,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这个“见未真,勿轻言”,我还刚好有一位朋友,他也是听别人谈了很多他一个朋友的情况。都是讲他朋友不好的,但是他当然没有传出去,他是当面去问这个朋友。就把外面的传言有哪些情况都告诉他,然后问他这是真的吗?直接让当事人来解释一下当时候的情境究竟如何?所以这一位朋友这么做是很有理智的,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当人用这一分理智去应对,就让这些谣言没有机会可以来散播。 “知未的,勿轻传”,我们对于很多的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对于一些事实还没有清楚,不可以轻易去讲给别人听。怕的他先入为主,我们又讲错了,就把人家误导到不对的路上去,这样就很不好。比方说,我们现在有读经典,这个时候人家问你,读经要从哪一本开始读?你说《弟子规》,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十个人有十个看法。所以我们如何确定我们的看法是对的?可以从经典找答案。为什么叫经?我们看地球有经线、有纬线。所以经纬的重点就在可以当作标准,不会改变。所以经典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你只要从经典上找,你就有信心,确实如此。所以一个人跟你说德行的根本在哪?他假如跟“孝”的答案不一样,你就可以判断他讲的怎么样?错。 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守住“依法不依人”,不然你会听得乱七八糟。依法不依人!所以当我们,比方说依照《三字经》的教诲,很多那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你马上就剔除掉。比方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那把答案讲出来人性是本善,但是不受到好的教育就容易长养习性,就不会去那边哲学在那里辩论性善性恶,辩半天,这一个标准就出来了。“教之道,贵以专”,你看现在一学四样、五样,学得好吗?现在人就是不听经典、不听圣贤,都听谁?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真的,我颇有所感。 比方说,现在一个家长来跟我们讨论如何把他的孩子教好。当他把情况讲完,我一定会告诉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孩子必须要你用耐心、用爱心跟老师一起合作,要差不多半年至一年就慢慢可以循规蹈矩。家长往往听到半年、一年,眉头都怎么样?这么久!要走的时候说:蔡老师,谢谢你,有机会再来跟你请教。走了以后,从此就怎么样?没再回来。很有可能报纸上登“三天课程”,都满贵的,“保证让你教出一个天才”。他马上跑去报名参加,趋之若鹜。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真正把真理告诉他,他信不信?不信。现在的人急功好利,都很想要赶快就把他一步登天,刚好与学问背道而驰,欲速则不达。所以要会判断才行。 所以《三字经》讲“为学者,必有初”,开始先读什么?“小学终,至四书”,所以你可以拍拍胸脯,从哪一本读?《小学》,现在最精辟的小学就是《弟子规》,依据《小学》的纲领编出来的,那你就也不会担心自己讲错话。所以《小学》读完,读《孝经》,读四书。而且当孩子已经把《弟子规》扎根下去,他再念《孝经》,念四书,味道一不一样?不一样。当你读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孩子读到“孝悌也者”,那个“孝”字跟“悌”字就不是一个字,是什么?他会举手,老师,这个孝是不是就是指“入则孝”?他的孝不是空的。他的孝是跟生活结合,他知道学问一定要解行相应,一定要力行加学文。这个态度一正确,方向就不偏颇。所以“见未真,勿轻言”,而我们要见地正确,必然要从经典去了解,要从圣贤人的教诲去堆积我们的判断力。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事非宜,勿轻诺”,那现在轻诺的现象多不多?所以喜时,一个人很高兴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就答应要给人家什么东西,很有可能到时候没做到就失信于人。所以大人很常犯的就是一高兴,孩子马上察言观色跟你要东西。你马上说:好!好!到时候就后悔。你看我们大人在哪个时候特别容易答应小孩?考试考得好。这个答案很好,很真实。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都可以要东西。所以孩子读书的目的在哪?这无形当中,当我们在承诺孩子给他东西,已经在长养他的虚荣心,已经在让他的读书目的偏颇。 所以现在小学考试考得好,可以怎么样?可以吃雪糕。上了初中考得好,可以怎么样?买脚踏车。上了高中考得好,可以怎么样?可以谈判,还可以挑,你是要MP3,还是要什么?他所有的动力都在这些东西上。所以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父母被孩子赶出家去,因为他觉得他想要的东西你都应该满足他。所以当这个要东西的风气形成,孩子的欲望就一天一天在增长。欲是深渊,孩子从小欲望就打开,回不回得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孩子要东西要习惯了,当有一天你不给他,他会怎么样?我们也听到很多孩子初中就动手打妈妈,不给钱就打。到那时候为人父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这个轻诺当中就是太溺爱。 有一个刑事案件,是一个年轻人小时候父亲常给他很多钱,所以他花钱花习惯。后来年轻一个月都要花几万块,一、二万人民币,花得很凶。他父亲有一天受不了,他说:不给你钱了。还把他安排去当兵,当了两年。两年回来,习惯有没有改?很难,确实那种爱慕虚荣、奢侈的习惯一染成,他只要进入那种情境,他就忍不住要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后来当完兵也没有什么改变,依然如故。他父亲跟他划清界限:我不再拿钱给你。结果这个孩子雇了杀手杀他父母。在他们家门口对那个雇来的杀手说,等一下有哪一个人长多高走出来,反正就把那个路线讲得一清二楚。这个杀手就问他那个人是谁?他说是我爸爸。就这样杀了他父亲。然后因为钱的钥匙在他母亲手上,也把他母亲杀了。所以杀父杀母现在已经不希奇了,原因在哪?重利轻义。这个“利”不断提升就变成欲望,就变成主宰他行为的一个魔手,让他想要跳出来都很困难。所以我们要谨慎,“事非宜,勿轻诺”,不能一直长养孩子的奢华。 有一个小孩他看这些饭菜他就不高兴,发脾气不吃。那一般的母亲会怎么样?过来三劝四劝,还有可能说,你把它吃了,礼拜六我带你去吃麦当劳。这么一讲,孩子本来一口都不吃,马上把它吞下去。因为当我们没有原则,孩子对我们的底细就很清楚。他就知道他只要用什么情绪,大人就会就范、就会答应他。这种情况就麻烦。所以当这个小孩不吃饭,他父亲也不出声,继续吃,太太就要过来劝儿子,先生很有教育敏感度,马上用眼睛对他太太说:你退下,让我来。当然没有说话,所以夫妻有默契。 教育孩子的原则一定要怎么样?要一致。不然孩子一定躲到那个没有原则的父亲或母亲的背后。所以等饭都吃完,他不肯吃,父亲就说:来,把它收掉,统统收掉。儿子可能还在那里摀着嘴生气,反正让他自己去生气。结果当天晚上因为没吃晚餐,所以半夜饿到睡不着觉,起来干什么?翻冰箱吃东西,吃冷的都有。下次还敢不敢威胁?敢不敢要求?不敢。所以我们从之前几天课程,有没有深刻体会到教育慎于始,特别重要。不只小孩重要,所有大人的相处,你也是要让他第一次就了解到公私的原则是什么?所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是同样的道理。媳妇刚来的时候,总不能到处撒野,也要了解到家里的整个情况,大家才会做好配合。 “勿轻诺”一来是因为溺爱,二来是没有原则。父母给予的承诺都凭着好恶,想给就给。可能答应了以后,情绪又变了,又不给他。小孩对你就没有信任,比方说,你在那里打麻将,然后就跟孩子说:好,你不吵,给你买什么。所以以后他要东西都在什么时候?在打麻将的时候,或者你在忙的时候,他都知道这个时候要东西铁定要得到,那就很麻烦。所以父母也要勿轻诺。父母要勿轻诺,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勿轻诺。 有一个小朋友,他刚好送同学一枝铅笔,那同学很高兴,拿了以后就把它削一削,就开始写。隔天,他来的时候,就问他送给他笔的小朋友说:你今天跟不跟我玩?那小朋友也很单纯:我今天不跟你玩。那你把那个笔还给我。小孩子都很单纯,他就把那枝笔还给他。他说:我要那枝没削过的,那小朋友又拿一枝没削过的。他说:不是这一枝,就要我本来给你的那一枝。老师看到了就赶快过来机会教育。就告诉他“凡出言,信为先”,你已经给别人了,那个东西就已经不是你的,你没有资格再给人家拿回来。假如你要在送他以前,你就要衡量,你送出去你愿不愿意?或者你今天要给人家东西,要答应别人的时候,要先衡量到你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假如你能力不够又答应别人,到时候一定会失信。而且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除了衡量能力,还要再考虑到你答应同学有没有符合校规?可能学校规定不能这么做,你还答应同学,这样是不对的。所以要符合校规,符合国家的法律,要从这些去思考。都是正确的行为了,那我们又有能力做到,才可以答应同学。所以“勿轻诺”的态度也是要指导学生。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