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心得分享
 
 

《弟子规》是培养我们诚实守信的金钥匙

朱喜华

  
    大家好!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弟子规》是培养我们诚实守信的金钥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现代社会,诚信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人之间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面对诚信的缺失,光靠呼吁道德感是不够的,还应该从生活的点滴中去规范行为,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们,更应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那么《弟子规 信篇》都讲了哪些内容呢?对我们现代人又有哪些参考和帮助?今天我就为大家解读《弟子规 信篇》,信篇共有六方面内容:

    一、说话办事,信用为先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这部分共有三条知识:

    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意思是说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晴,不能随便答应。至于说大话或花言巧语欺骗他人,更不能使用!《论语》中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做人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小学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被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要去看一位老奶奶,但宋庆龄想到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一个人在家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2.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一条是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3.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意思是说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语,以及社会上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沾染。

    孔子说:“花言巧语,尽力做出一副讨好人的样子,这样的人很少是有仁德的人。”

    《小窗幽记》中说:“苍蝇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很快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快是快了,但却无法摆脱依附在马屁股上的羞耻;茑萝缠绕着松树往上爬,爬是爬得高了,但却无法避免攀附依赖的羞耻。所以,君子宁愿在风霜雨雪中自力更生,也不愿像缸中鱼,笼中鸟一样依附于人。”

    二、承诺守信与是非判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谈吐得体的人,一定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部分共有四条知识

    1.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意思是说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轻易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俗话说“祸从口出”。可见言语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和别人交往时, 说话要先经过一番考虑,一定要先想想说出的话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当没弄清事情真相时,就不要轻易地发表看法。更不要轻易到处乱说。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能力水平也不一样,往往只会看到事情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对道听途说的事,就不要乱加评论或四处传播,不然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2.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意识是说对那些损害别人利益甚至不合法的事,以及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导致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在汉朝时候有一位太守叫郭伋,在他巡查自己管辖的区域时,几十个小朋友围过来跟他问好。小孩子说:太守,你下一次什么时候还到我们这里来?郭伋对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话他也没有怠慢。他开始算可能再来的日期,告诉了孩子们。

  后来等到他下一次到这一地区来巡视,刚好比约定早了一天。他的随从很自然的要进去。他确说:不行,我跟孩子们有约在先,所以今天我们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下住一晚。等到约定的那个时间到了,郭伋才进去。果不其然这些孩子也在那里等他。所以汉光武帝对郭伋非常的尊敬,还称赞他「贤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经到了极至,没有缺陷。郭伋最后活到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所以我们的信用也要不分年龄,甚至於不分长幼贵贱。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我们也都不轻慢,都信守我们的承诺。

    3.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说话是为了讲清自己的想法,是和别人交流思想和沟通感情的重要表达方式。所以这条是说:在和别人说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更要清楚,慢慢讲不急不躁,自然流畅。

    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大臣,从小就知道勤奋学习,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裴秀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所以家中常常有客人来访。家中每次宴请客人时,母亲总是有意让他去端饭送菜,服侍客人。裴秀也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接待过程中,裴秀总是言语虔诚,举目有礼,借机和客人交谈几句。客人们见他如此虚心懂礼,也都很喜欢他。由于裴秀养成了优雅的谈吐,所以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

    4.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一条是说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与己无关,不必多管。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了潜心学习,整天钻在书房里,什么事情也不过问,吃的、穿的也不讲究。据说在他家的旁边有一个菜园,但是他由于学习过于认真,有三年的时间竟没有踏进过那个菜园一步。所以后人说他“不窥园中菜”。董仲舒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这和他专心学习、不为杂事所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我们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要整天东家长西家短地拨弄是非,这样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三、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嫉贤妒能”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这部分共有两条知识
    
    1.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意思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远,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狄仁杰未担任宰相之职时,是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了他,等到狄仁杰和娄师德平起平坐同朝为相时,狄仁杰却一再排挤他到外地去。武则天察觉后,问狄仁杰说:“师德的德行好吗?”狄仁杰回答说:“他作为将军严守边防,德行好不好我不知道。”武则天又问:“他了解人吗?”狄仁杰回答说:“我曾经和他同在一处做官,没听说他了解人。”武则天说:“我任用你,就是师德推荐的,他确实非常了解人。”然后拿出娄师德推荐他的奏章给他看,狄仁杰看了之后非常惭愧,过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娄公的品德真是太高尚了,我一直被他包容着还不知道,我实在是远远不如他啊!”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做人不要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

    2.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意思是说: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时,要先反问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就立刻改掉。没有,就告诫自己,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曾子自省是古代很有名的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总是对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我这一天到底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做了什么没有意义的事情,做错事情了吗?给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要学习的东西是不是都掌握了呢?他的这种勤于反思、时时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今天,我们也要继续发扬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不仅自己的事情,就是见到别人做事时,也要留心学习观察,处处总结。

    这就是《论语》中所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好学近乎智,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部分共有两条知识:

    1.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有不如人的地方,要自我惕励,奋发图强。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非常重视人才。他听说有位叫段干木的人很有才能,就亲自去拜访。他坐的马车刚到段家的小巷口,他就叫人把车停下来,一个人轻轻地走到门口,叩了叩大门。段干木不愿当官,听到门响,就从后门跑了。吃了闭门羹的魏文侯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敬重段干木。他说:“此人才能卓越,又不追求权势,我怎能不敬重他呢?”话传到段干木的耳朵里,他非常感动。于是,他同意和魏文侯见面。第二次拜访时,段干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就如何治理国家侃侃而谈。魏文侯则站在他的面前,毕恭毕敬地仔细听着。二人从烈日当空一直谈到夕阳西下。一个团队中领导如果能如此爱才敬贤,那么他们的事业一定是蒸蒸日上的。

    2.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一条是说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所以古人云:“君子忧道不忧贫。”

    现在社会上讲究奢靡和豪华的现象比较严重,已经或多或少地侵蚀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有一篇报道说,父亲开出租车送孩子到幼儿园,孩子遇到他的同学,同学便问道:“那个开车的人是谁?”孩子说:“是我们家的司机。”还有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你明天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别的同学父亲开的都是名牌轿车。”父母听了非常难过。

    我们从这些事例要引起警觉,“贪婪是万恶之首”,小小的年纪就懂得追求物质的虚荣和享乐,长大之后,贪欲还会无止境增长,犹如无底深渊。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俭是持家本,勤是治富根”,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俭治家的好榜样,这样就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样孩子就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将来才能厚德载物。

    五、谦逊是一种美德。

    我们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部分共有两条知识

    1.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意思是说当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就生气;当别人称赞自己时,就沾沾自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帮助你的人就会慢慢地疏远你。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比较兴盛的时期要数唐代的贞观年间了。这一段时期,边境安定,生产发展,文化发达,唐诗至今仍是我国诗歌的最高峰。唐太宗李世民最善于听取大臣们的建议,但有时由于大臣的言语过于尖锐,他也有十分生气的时候。有一次,太宗从外边回来边走边说:“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长孙皇后问他在生谁的气,太宗气愤地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天天在朝廷上当面指责我的不是,还当面顶撞我,气死我了。”长孙皇后听到后,马上换上朝服,走到太宗面前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谏。”太宗听完后,怒气逐渐消了。正是由于魏征这样正直的大臣和长孙皇后的贤明,才有唐朝时期的盛世, “贞观之治”。

    2.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意思是说在别人夸奖自己时,不要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的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在他们的帮助和影响下,你会不断地进步。 

    所以你要把表扬看作是鼓励,确定更高的目标,再去努力。你要把批评看作是帮助,冷静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六、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怎样看,对待做错事的态度。这里讲了两条知识:

    1.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意思是说:如果是无意做错事,这可以算是过失;如果是有意的,明知故犯,这可就是在作恶了。

    我们要体会到“要时时观心为要”,一有偏颇马上修正,这样就不会“无心非”了。比方说:走在路上遇到了好朋友,就说说笑笑地并排走,忘记了当其他人通行时,很不方便走过,这个无心的行为,叫做错。路标上告诉汽车的时速,有的人却非要超速;闯红灯不对,但是还是闯过去……这些状况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引以为戒。

    2.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一条是说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却加以掩饰,那就等于错上加错。

    有道是“知耻近乎勇”,知道过失不是一件耻辱,知道过失能及时改正向善,就代表我们是不断往上追求之人,我们不是往下堕落之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对于自己有无心的过失,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有意的犯错更应该避免,更不应该有这种心态,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行为,都不好。过要能改必须要先悔过,悔过又必须要先知过,所以了解道理才能判断是非。

    在《论语》中信就是不欺诈。“三鹿奶粉”事件、肯德基的“秒杀门”事件等,让我们想到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我们的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更是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让我们用《弟子规》作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为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感恩分享!    

返回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