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祭祖,尊祖重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说文解字》里头,解释宗(祖宗的宗),它说:“尊也,祖庙也,从宝盖,从示。”段注曰:“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宗,从宝盖,从示,示谓神也,宝盖谓屋也。”可见尊祖与庙祭有关,古人是通过宗庙之祭来寄托孝思。
《礼记•郊特牲》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的“祭义篇”说:“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所以古人敬天祭祖的目的就是报本反始,教育子孙后代反省先祖创业艰辛,感怀上天创生万物之德者,一方面表达子孙后代这种报本反始的孝子情怀,同时也具有教孝的作用。
《礼记•祭统》曰:“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所以在《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道出了祭祀之教导的教育意义。《论语・学而篇》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记》的“中庸篇”曰:“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慎终追远表达后人孝意的方式,体现出孝道的人文关怀的意义及其精神,同时也可以起到教民以孝的重要作用,其实质就在于对生命之源所归所需的追求。
《书经•文侯之命》曰:“追孝于前文人。”伪孔传曰:“继先祖之志为孝。”《礼记•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荀子》的“礼论篇”也说:“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表现出中华民族那种重视为家庭、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传统教育精神,教育子孙后代,更为有限的生命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把自己看作是历代祖先文化理想的实现者、奋斗者。《易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样就把天地、祖宗、父母、己身、子孙的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连结起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生命不息,文化绵延不断的历史意识和终极的价值理想。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敬天祭祖,尊祖重孝,一直伴随着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全过程,而成为教化的根源、起点和核心,它具有祖宗崇拜的人文意义。崇拜祖先是因为祖宗是我们生命之所出,是生命之源。父慈子孝是现实世界代际之间的生命的相互保护,而子孙则延续了祖宗和我们的生命,实现了生命的永恒,消去了我们因生命有限而产生的心灵紧张和恐惧感。这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崇拜,从而也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维护了家族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更具有积极的价值。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是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终极的关怀,是其依归感的落脚之处,其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404a.asp,欢迎转载,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