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没有礼的教育 道德等于空谈

李越老师

 

    古代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在儒家文化的思想当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古时候礼乐不分家,是礼教和乐教的融合,对人心的教化作用影响非常深远,所以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我们经常称自己是华夏儿女,华夏子孙,说的就是我们的衣冠文物。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这样的美誉从周朝就开始了,周公制礼作乐,能够让人们遵循礼乐的要求。每一个朝代建立,朝廷都要颁布礼乐制度,让人明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人民习惯过有秩序的生活。这样社会就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和睦相处。到了春秋时期,孔老夫子用礼乐教化人民,一年之后便使治地中都呈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孝经》里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所以礼乐可以治理天下。

  礼来自天地自然的秩序和法则,乐来自天地和合之器。礼至人不争,乐至人不怨。所以礼让彼此相敬,乐让我们彼此相亲,礼乐的教化力量在此。

  今天学礼,最低的限度,就是要做一个不让人讨厌的人,懂得分寸的人,进而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是做人最重要的,是学礼的目的。

  我们的教育孝道为主。人生天地间,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因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我们把孝亲推己及人,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而广之,爱敬天下所有的长辈,进而爱我们生活居住的环境。教是上施下教,育是养子使作善也。

  《礼记•经解》中讲道:夫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是人类言行的规则,我们待人处事接物总要有规则,有标准。假如待人处事没有标准,社会生活就会混乱。如墨子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我们每个人待人处世依循自己的好恶、需要、私欲定标准,那么家庭两三个人都不会和睦,一个团体、社会更不会和睦。

  中国古代的礼乐教化,每年要举办很多大型的礼仪活动,在活动中让人明白做人的秩序、规矩、本分,包括人伦之序。出生以后母亲就开始对儿女进行生活礼仪的教育。孩子长大要行成人礼,冠礼是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到了成婚的年龄举办婚礼,礼仪举办完之后,年轻的新郎新娘,夫妻都有分工和责任。妻子的责任是相夫教子,培养的孩子品学兼优。所以我们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丧祭之礼,使人知感恩。乡饮酒礼,明长幼之序。朝觐之礼,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敬。所以中国的古代,每一年一个人参加这么多礼仪的过程,人心就潜移默化受到了这份滋养和教化。《礼记•经解》中讲道:夫礼,禁乱之所由生也。礼就像防止洪水的堤坝,如果把堤坝推掉了,就会有水患。假如认为旧礼没有用了,是腐朽的,这是个人的见解,不要去学了,而去之者,必有乱坏。

  《易经》告诉我们,礼的作用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我们看现在的婚姻很苦,男不忠,女不贞,所有社会的对立来自家庭。

  我们不懂得敬老了,看到长辈也没有礼貌。所以今天看到很多老人很孤独,也得不到儿女的孝敬,人生很不安。加上丧礼、祭礼失掉了,人们就不懂得感恩了,更多是要求。父母祖先给予的一切,他觉得是应该的。我们今天最危机的在于人心,人心的危机在于信心的危机。我们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信祖先,不信父母,不信传统美德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开始变得不顺畅。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个孩子今天有问题要问谁?一个病人今天生病了要问医生。而我们今天人、社会产生问题了要问谁?要问我们的祖先。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经验的累积都已经验证了。所以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过,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并不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而是中华文化的时代,21世纪中华文化会发扬光大,并给世界带来安定与和平。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圣贤教诲要有信心,真听老人言,幸福在眼前。

  每年的9月28各地的孔庙举行祭祖活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孝道、师道是中华文化的根,孔庙、祠堂、城隍庙。祠堂教孝道,孔庙教师道,城隍庙教因果。人明了伦理道德,人不敢做坏事。透过教育,让人心不断地向善,能够有更多的善行,这个社会国家一定会和谐,会有序。

  《礼记•经解》中讲到: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礼乐的教化非常微妙,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好象口中含一块糖,不知不觉就化了,人心得到教化。使人心向善,远离罪恶。过去的古圣先王非常重视礼乐教化。

  我们用一个比喻,礼是卫生防御,治未病,法是手术开刀,治已病。我们要防微杜渐,要治未病。这是礼的功用。孔子的学生提问孔子礼到底是做什么的?孔子说,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科学的办事精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有做事的方法。假如没有礼的话,就如盲人没有人搀扶,他不知道要走到哪里。没有礼,就好象在暗室中没有灯光找东西。没有礼,吃饭、穿衣、走路、行住坐卧失去了规则,就会混乱。座位总有上下,走路总有前后,站立总有秩序,坐车总有左右,这是自天地以来就有的道理。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就是让人们明辨尊卑、长辈、上下、内外、远近这些关系,这些道理。每个人都能守本分,不会去逾越,社会、国家就会安定,就会和平。所以夫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我们要从哪儿学呢?我们要从《弟子规》开始学习,因为《弟子规》就是礼。

  假如没有礼,道德就变成空的了。在说文解字当中,礼是实践,一切圣贤教诲、传统美德要透过礼落在实处,是我们修身的工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用一首歌的话:站像一棵松,坐像一口钟;睡像一张弓,走路像春风;微笑挂脸上,时时好心肠;养成好习惯,生活好轻松。

  《诗经》当中讲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告诉我们人的人生要以礼为体,日常生活当中,看到一个人做事不如礼如法,或者一些作出忤逆父母的行为,太不成体统了。人假如失礼,无礼的话,不如赶快死掉算了。所以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不学礼,无以立。

  科学家发现,今天成人每天的微笑不超过七次,可是婴儿每天能笑170次,成人七次都笑不到。孩子很纯真,没有妄想妄念。人追逐的东西太多,欲望太多,得不到的时候,我们的苦、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些压力让我们笑不出来。当我们透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明白了这些道理,又把我们纯真的笑容、天真显露出来,这是学习传统美德给我们带来人生莫大的力量。

  综观今天社会的状况,我们往往一见到一个人,先去打量他的身份地位,而决定我们对他的态度。首先把利字摆在了前面,每天生活得很累,因为我们每天都为了人际关系的得失在那里费尽了脑筋,因为我们用好恶对立的心跟人交往。我们今天的通讯设施更先进,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了却越来越远了。因为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每个人今天都在追求幸福,我们拼命努力追逐,反而幸福感越来越少。反而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却生活在恐慌不安,彼此的猜忌,彼此的不信任,彼此的不安当中。所以我们感受今天人心最失落的是什么?是没有安全感。我们房子越住越大,我们银行里的钱可能越存越多。请问今天的身心世界安定吗?心安吗?我们是不是很迷茫?我们反而更迷茫了。这是一个结果,我们要找到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心迷失了,迷的越来越深了。古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本来是道义、恩义、情义的结合。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尽而交绝;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我们家长希望孩子一生有贵人,甚至到寺庙烧香去求。假如我们的孩子从小没有教给恭敬有礼地对待长辈,贵人都会从他的身边擦肩而过。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当我们能够恭敬尊重别人的时候,反而我们的人生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我们今天要学真诚,要学恭敬,要从哪里学呢?我们的古人告诉我们,自卑而尊人。就是放低自己,缩小自己,放大别人,礼敬别人。在古时候,这个自卑尊人从哪里体现呢?从我们的称呼上,今天问别人的姓名,都问请问您贵姓?我们会说敝姓、草字。称人家父母:令尊、令堂。称自己父母:家严、家慈。称人家妻子:令正、尊夫人。称自己妻子:拙荆、贱内。包括皇帝到诸侯,人与人之间特别的谦卑谦恭,人际关系特别的和谐,不是自高自大。我们在行为上,现在看到最典型的鞠躬礼。头在我们的身体是最尊贵的部位,我们面对别人肯把头低下去,别人会多感动。别人能够看到你把头低下去尊敬他,他也同样地以礼相待。我们的头低下去,傲慢之心就会得到降服。

  凡是我们的态度与习性相应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会很挣扎,很痛苦;凡是我们的态度与本性相应的时候,我们的人生都会快乐,会幸福。

  礼是活泼的,是能够通权达变的,礼不要繁琐,繁琐就失去了意义。要恰到好处,恰如其份,要把握好分寸。

  礼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敬字。我们说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没有敬就没有礼,敬是德之所具,一个敬字是礼的全部精神。假如没有敬,就失去礼。敬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恭敬,表里要一致,我们要做到从内心来恭敬。

  毋不敬,无所不敬,对人、事、物都要敬。有一次颜渊问夫子仁的具体做法是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城市村落依大地而坐落安住,树木花草依大地而生长茂盛,人依《弟子规》依五伦八德教育而扎根成长成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共同携起手来,用我们的行为,为我们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正名!

 
恭摘自《第二届云南中华传统美德讲坛-以礼安民 以乐化俗》李越老师主讲 未经老师校对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