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是《弟子规》正文部分的第一篇,其中包括二十四则事情。篇名“入则孝”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圣人教化大众的根本。为什么要教孝?因为圣人懂得宇宙万物跟我是一体的,我跟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这个事实圣人晓得,所以他看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看待自己一样,这种一体的观念就叫做孝道。我们昨天有谈到孝这个字就代表着一体,近的来讲,父母跟儿女是一体,展开来说,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过去遥远的祖宗跟未来无尽的绵延下去的子孙也是一体,这是从时间上说;从空间上说,整个宇宙、十方都是一体。真正证入了这种一体的境界,彻底认同了一体,这个人就叫做圣人。我们学习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就得从学孝开始入手。所以这篇篇题叫做“入则孝”,这个入也可以引申解释为入手处,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从孝道入手。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这个意思,教德、教圣贤之道要从孝道入手。
圣贤之道就是培养我们一个一体的爱心,这个爱心里头没有分自分他,没有你我对待分别。有人说“爱人如己”,爱人如己这个观念都已经隔了一层,因为还有个人、还有个自己,真正入了一体的境界,哪里有人、哪里有自己?这才是真正圆满的大爱。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就在父子有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那种亲爱,那是爱的原点,这是我们最容易体会得的。我们跟父母一体,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从哪里来?父母那里来。所以《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每一样器官,小到一根毫发,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生我们出来,把我们养大,所以我们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敬,这是自爱。自爱才能够真正爱人,自重才能够尊重别人,把这个爱心扩展,父母跟我一体,所以我要尊重敬爱自己的父母,一切人跟我是一体,我也要尊重敬爱一切人,逐步扩大自己的心量,最后这个心量涵盖宇宙万物,这样的人就叫圣人。
你看曾子在《孝经》里向夫子提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他问圣人的德行可不可以说比孝的德还要再高出一筹?换句话说,除了孝德以外,还有没有一种德可以是更高的,堪称圣人之德?结果你看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孔子说“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孔子说得很明白,圣人的道德哪里能够说比孝更高?换句话说,圣人之德就是孝道,把这个孝心做得圆圆满满那就是圣人。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以对父母的那种爱心为中心,从孝开始展开,对待兄弟一定是友爱和睦,对待夫妇一定是讲究道义、恩义、情义,对待领导一定是忠诚,对待人民一定是全心全意的去服务,这是从爱父母的心推展至爱万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老人尊重敬爱,然后扩展至对一切比我年纪大的人都要尊重敬爱,这个老字就是尊重敬爱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对待自己的晚辈,比自己年纪幼小的人,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是儿女一样,这都叫孝。所以圣人提倡以孝治理天下,以孝治天下必定能得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孔子在《孝经》里讲什么叫圣治,他说“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人用什么来治理天下?用教育。教育又以什么为先?《礼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又以什么为先?以教孝道为先。为什么?因为他所依的,就是所依靠的孝是人的根本,用根本来治理天下,自然得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叫做“不肃而成”,你不必用严肃的法律去治理,自然就能够有和谐社会。法治哪里比礼治好?要用礼治、用教育,这是个必要的手段,让大家都能够孝敬父母,自然能够民风和睦,孔老夫子说这就是古圣先王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
所以整个《弟子规》不能小看,它里面含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不仅是修身、齐家,还能帮助我们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现在说的和谐世界,让天下太平。从哪里做起?和谐世界从我做起,不能够要求别人做,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做,那就会起争执。圣贤之道都是要求自己,没有说拿圣贤教育去要求别人,那就全搞错了。从我做起从哪里入手?就是从生活小事点点滴滴那里去培养自己的孝心。“入则孝”这一篇里面所谈的内容都是生活小事,如果在这里面看不出门道你会小看它,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好像不值一提的,为什么要拿出来大讲特讲?这样子想法就错了,那是不会学。真正会学的人都是从小事、小道理里面去体会圣贤人的存心,去体悟治国平天下的治国要道。所以这些事情,我们立志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确实每一件都要认真落实。这些事情是什么?本篇讲的二十四桩事情,这也是举个大概,每一条里面涵盖的意思都无限的深广。《弟子规》,别看这好像是一本童蒙的教材,可是每一条都具有无限深刻的圣贤哲理,看我们会不会学,所以浅的人看就浅,深的人看《弟子规》它就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