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摘分享
 
 

《弟子规》之父母教 须敬听

钟茂森博士

 

    “父母教,须敬听。”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去领受。父母比我们年长很多,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所以他们的教诲对我们身心必定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必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应该虚心恭敬的去听取,能够帮我们避免走弯路。如果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往往会吃亏,俗话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都是真心爱儿女的,都希望儿女能够好、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我记得我从小就非常听父母的话,尤其是我母亲,我母亲在我心目中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言行举止处处都是我的好榜样。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我的人生规画问题,所以当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帮助我上广州市最好的中学。我们家住在广州,广州中学最好的当时是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结果当时在母亲的培育下,我以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华师附中。上了中学,我母亲又不断的督促我、鼓励我,目标要上重点大学。当时因为我想着我母亲不希望我离开太远,希望我留在广州市内,所以当时虽然成绩还不错,也报考我们广州市的重点大学中山大学。当我上了大学以后,我母亲在我十九岁时候的生日贺卡,这是我上了大学以后第一个生日,她给我一个贺卡里面就给我写下了人生的一种规画,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情。我把这个贺卡念一念,跟大家分享一下:

    “茂森儿,祝贺你十九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划。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三十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三十岁至五十五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五十五岁后,收心,摄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自慰的说,我活着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一九九二年五月。”

    这是十五年前母亲给我做的规画,回顾十五年走过的路,我也很欣慰的可以说都是在母亲规画的人生道路上走,愈走愈踏实,愈走愈欢喜。确实有不少母亲的希望我已经做到了,比如说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一个很好的工作,包括成家要晚,我还没成家。不过有很多的事情母亲的希望我还没有做到,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这些都是圣贤人的品行。所以母亲所希望的,我这一生不仅仅是有一个成功的事业,还要再进一步要成就圣贤的品德,这个确实是我要终身力行的。跟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来相比,自己也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个幸运者,也算是一个成功者。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没有别的,就是听话两个字,“父母教,须敬听”。不仅要听,听了之后要照做,要依教奉行,这个听就没白听,这才叫敬听。听了以后不肯去做,那怎么能叫敬听!而听父母的教诲,得利益的还是自己,父母对我们是无私的爱,我们能够听父母教,父母对我们没有所求,我们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分。

    “父母教,须敬听”也可以引申不仅是自己家的父母,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教诲我们要敬听。包括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能发扬光大。而发扬文化最关键的是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一个道、一门教育、一种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这门教育、这门文化把一个人捧起来,不是,所以关键是人要去做到。我们现在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做为一个中华儿女,现在还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恭敬、都赞叹,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着五千年的道统,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敬仰,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沾了光,我们如果躺在老祖宗的光荣的本上而不肯依教奉行,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我们要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的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那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能够提醒我们的这种人真就是好人。你想想我们步入社会,谁还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就是父母和老师。

    所以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的,我们要把他当作父母一样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者是他故意来找碴的、来挑衅的,这样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是要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恭敬,把他还是看作父母一样。为什么?他说的不对,如果我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过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得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跟他去辩论,没必要。这是把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生烦恼,这是愚蠢的人才干的,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他能够给我们提这个意见,我们还应该感恩他,起码他有这种胆量,他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就让我们感动。就像过去唐太宗纳谏,有人跟他讲他的缺点,即使是有人讲错了,唐太宗也不介意,反而会奖赏他。别的臣子看到了,跟皇帝说,他跟你说这个缺点说错了,你怎么还能奖赏他,惩罚他才对。唐太宗说,你们不知道,如果他说错了我就惩罚他,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跟我提意见了,我奖励他是奖励他这种提意见的精神。你看看,圣明的君主有这种心量、有这种智慧,他的成就就大。所以“父母教,须敬听”,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养成我们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恭摘自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52-251-03 钟茂森博士主讲 2007/12/29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