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责,须顺承。”字面上的解释是讲父母对我的责备我们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一种态度。对待父母的责备、批评,我们都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是孝心的体现。父母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儿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儿女的,这个我们还没听说过。真正了解父母对我们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父母说对了,我们要赶紧改过,假如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明白之后,对于父母的这种意见我们要记在心里,没有这种过失要注意防范,怎么可以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心里不满、不服,甚至产生怨恨?
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因为跟她的母亲吵了架,她母亲骂她,她自己忍受不了,就离家出走,就到了一个饭店,自己身上身无分文,又饥又渴,在这个店的门口徘徊着,很想吃一碗汤面。大概是这种神情被里面饭店老板看到了,老板很慈善,走到门口就问这个女孩子:“你是不是饿了,来来来,我请你吃一碗面。”这个女孩子听了之后心里就非常高兴,这下遇到好心人了,就跟着老板进去店里头,老板给她端出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她就欢欢喜喜的吃下去。吃完以后老板就问她,“女孩子一个人出来做什么?”这么一句话一讲,这个女孩子又忍不住泪如泉涌,就哭着对这个老板说:“老板,你真是个好心人,给我一碗这么好的面。我因为跟我妈妈吵了一架,所以我就跑出来,结果遇到你这么好的好人,哪里像我的妈妈这么绝情!”这个老板听到这个女孩子这样说话,就马上跟她纠正说:“你不可以这样讲话,你想想,我给你这一碗汤面你就已经这样的感恩,这么欢喜,你的母亲从小到大把你养大,给你做了多少汤面,为什么你对你母亲都没有一点感恩?”这句话提醒了这个女孩子,是自己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给她布施一碗面,她都这么样感恩戴德,认为他是一个好人,那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们付出了多少,哪里是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可以相比的。所以父母偶尔对我们的责备,竟然就积怨在心,这叫大不孝,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就是对我们的成全,让我们积累福分。
我的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心批评你、责备你,除了父母、老师以外,只有父母和老师才有这样的爱心,能够对你严厉要求。她跟我讲,我们从小到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灾难,没有受到什么运动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一帆风顺。她跟我讲,你的祖辈、你的父辈都遭受过战争的苦难,都遭受过很多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折磨,很多的坎坷,而你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要知道,没有受过磨炼,很容易栽跟斗。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对我们责备、批评、来磨我们,这种人就是大恩德。我妈妈常常告诉我,“福是逆着加的”,真正是你的福分,怎么来的?逆着来的。就是一种责备,一种批评,甚至是打骂,加到你的头上就是给你加福。我从小到大,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读完博士毕业当教授,真的一帆风顺,这多大的福分!要知道我们自己修了多少福,能不能够有这样的福分享用,如果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不能够忍受,这种人就没福,等着他的是苦头。
我的母亲很有智慧,她对我的培养绝对没有溺爱,虽然我是一个独生子,但是她对我教养非常严格。我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的母亲带着我上幼儿园进行全托,当时我们在广州,母亲把我送到广州市最好的幼儿园,叫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礼拜一把孩子送过去,礼拜六父母才接回来,这是全托。当孩子的总是念着父母,不肯上幼儿园,每逢星期一早晨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拖拖拉拉,总是在那里找借口不肯去。母亲也一点没有心软,拉着我就上幼儿园。我们上幼儿园走路去,翻过一座山,大概要走四十分钟,母亲让我自己背着上幼儿园用的这些书、衣物,书包很大,我才四岁的孩子,就背着这个书包,我妈妈就拖着我走。结果在路上有些妈妈的朋友看到,就大吃一惊,对我妈妈说:“你怎么可以让这么小的小孩背这么大的书包?”就批评我妈妈。我妈妈也没有跟他辩论,就在他面前把我的书包接过来继续走,等那个人走过去了,然后把书包还给我让我继续背。所以我从小身体就锻炼得很硬朗,小腿就很粗,那是走路锻炼出来的。母亲是为了锻炼我的素质,为我加福。到我长大以后体质就不错,所以上了中学、上了大学都是学校田径队的选手、游泳队的选手或者是篮球队的选手,都是在孩童时代奠定的基础。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我母亲对我从不溺爱。
送我上幼儿园,我当时是很调皮的一个孩子,经常违反纪律,很多老师就抱怨,说你这个孩子很难管教。大概我从小就好动。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些老师说:“请你们尽量的严格管教茂森,如果茂森调皮捣蛋,违反纪律,你们就进行处罚,甚至骂他、打他都可以。”结果老师得到我妈妈这种授权以后,真的对我就不客气,我就老实了。你看看,现在有像我母亲这样开明的父母都很少了,现在我们常常听说孩子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批评,稍微严厉一点,孩子就哭哭啼啼的回来跟他父母告状,父母就卷着胳膊要去学校跟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这个老师。所以现在的老师哪敢认真教孩子,就让孩子放任自流,不可能真心教他的,父母没有这种意识。所以真正要把孩子教得好、让他听话、让他孝顺,父母首先自己要有这种理念,要懂得来责备我孩子的,批评我孩子的,不仅孩子要顺承,我自己也要顺承。有这种态度,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而孩子长大以后必定会感恩父母。我到现在三十多岁的年龄,回想过去,对自己父母是无限的感恩,严格要求,真的让孩子能够成才。古人讲得没错,“棒头之下出孝子”,你对孩子有打有骂的,拿棒子的,那种可以出孝子。我就是这样出来的,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对我也是有打有骂的,这都是帮助我形成孝顺这种品德,所以这是父母为我们加福。
谁有这种观念?我们看到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写过一篇“训子文”,叫做《了凡四训》,给他的两个儿子,四篇的文章,这是他的家训。《了凡四训》里头怎么教导孩子的?它里头有句话说,“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就是常常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哪怕是你自己很荣显的,要常常有一种贫困、落寞的心理准备,人哪里能够保证一生平平坦坦、顺顺利利?要在有富贵的时候,要在顺利的时候,要在丰衣足食的时候,要在家世望重的时候,修养自己承受风雨苦难折磨的那种心理承受能力,这是孩子的素质教育。古人都常讲,“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常常想到我不如意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是自己很有学问,也要常常想到自己还是很浅陋,有一种谦卑、恭顺的态度,这样的人就叫有福的人。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如何培养?就是要从“父母责,须顺承”这上面来去养成,不怕吃亏,不怕被人责备。被人责备、吃亏,正是增福的时候,学会恒顺,学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你的福分才能够长久,你的学问才能够提升。
在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张畏岩,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文采,写文章写得很好,也小有名气。有一次他去考乡试,就是考举人,结果在考场把榜揭出来以后,发现榜上无名,自己落榜了。于是他非常的气愤,就大骂考试的那个主考官,说他是有眼无珠,老子写文章这么好,怎么你都没看上,真是有眼无珠。正在他骂的时候,旁边站着一位老道人笑咪咪的看着他,好像看什么马戏团演戏似的,张畏岩看见这个道者这样一副态度,心里愈发气愤,就迁怒于这个道人,道士就说:“相公,你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张先生听了之后更加气愤:“你也是瞎眼,你怎么没看过我的文章就说我的文章写得不好?”结果这个道士说:“我只听说写文章最关键的是要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像你这样子心不平气不和的,文章怎么能写得好?”结果这几句话张畏岩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古代的读书人都很讲道理,你跟他把理一提出来,他能明白他就屈服了,气焰也就下去了。然后就问这个道士说:“如何把文章来写好,如何能考上功名?”张先生请教道士。这位道士跟他讲:“中不中、考不考得上全在命,你有这个命就能考得上,你没这个命,你虽然写文章写得好也没用,你自己需要转变你自己。”张畏岩听到道士这么说有点不明白,他就问了:“既然是有命定的,怎么可能转变?”道士就跟他讲,(讲的这句话是一个很深的道理),道者说:“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这说明什么?虽然有命运,但是立命之人不是老天爷,是我自己,我自己掌握我自己的命运。
怎么样得好命运?要力行善事,广积阴德,这样子你的福就多了,哪能说福报求不来,你想得功名富贵都能得到。结果张先生说:“你说去做善事是好,但是我是一介贫穷的书生,我没钱,要做善事都很难。”结果道士说:“善事、阴德都是我们心造的,只要有这个心,常常都为善,起善心、起善念,自然就是功德无量。比如说谦虚,这是一种美德,它又不费钱,你刚才考不中,在这里大骂考官,说他是有眼无珠,你这不是等于损了阴德吗?为什么不好好反省自己,自己德行不够,不够这个福分,所以你考不中,你有好文章也考不中,没这个福报。”张先生听到道者这么一说,明白了,知道原来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君子养德行。孔子说得好,就像射箭一样,你这个箭要是射不中,你会不会说这个箭是哪个厂家生产的,怎么质量这么差!这个弓是哪个地方出口的,怎么这么差,害得我射不中。真正有理智的人绝对不会这样抱怨,他只会抱怨自己射箭的功夫不够,所以射不中靶心,行有不得反求于自己。当张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就回去好好积累自己的品德,每天护持自己的善念,不动恶念,增长德行,别人来批评我、责备我的,我都能够顺承,“父母责,须顺承”他做得很好,果然三年以后考上了举人。所以要知道,功名富贵,我们说一生的吉凶祸福,其实都是要靠自己去创造。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养自己的厚德,我们福分就会愈来愈大,幸福人生、成功事业能做到,乃至于最后成圣成贤都不是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