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则省,昏则定。”这讲的是第七桩和第八桩事情。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早安,晚上睡觉之前为父母铺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这些生活的小事处处都是体现着儿女那种孝心、那种知恩报恩的心。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还是婴儿,在襁褓中,是谁日夜的来照顾我们、关怀我们?只有父母是这么做。我们晚上可能会大吵大闹,不断的啼哭,甚至会尿床,把床铺都尿湿了,也是父母无微不至的来呵护我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人到了三岁才可以说真正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当我们的父母年长了、老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父母进行回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为人子应尽的这一分心。在周朝周文王他就是这么做的,他在侍奉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处处都非常的体贴,每天都三次到父亲那里问安。当问到父亲如果是身体还不错,文王都会心里很放心;如果父亲身体不适,文王心里就很忧虑,就一定要在父亲那里照顾,甚至晚上睡觉都衣不解带,一直到父亲的身体好转以后,文王的心才安下来,这是著名的历史上讲的“文王三省”。可见得文王之所以被孔子誉为是圣人,他确实有那种纯孝的圣德。这些事情虽然都是很小,但是能够坚持这么做的人,他就有难能可贵的品德。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父母的生活需要,其实处处我们都有这个机会来回报父母。我在美国和澳洲都是跟母亲一起居住,常常我也会发现母亲晚上睡觉之前是最喜欢我在她旁边跟她说一会话。说的话话题并不重要,反正随便的聊天,可能是聊一天下来自己在工作单位上有什么见闻,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是自己学习传统文化有些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反正天南地北聊得很多,聊着聊着就发现我母亲眼皮就耷拉下去就睡着了,就看见她睡着之后的脸庞还露着一丝微笑,我想到母亲她入睡这么安稳,晚上一定会做个好梦,所以就静悄悄的、蹑手蹑脚的离开。“晨则省,昏则定”,我们如果有这分心,其实做起来并不难,而能这么做的,不知不觉就在积累自己的厚德。
这句话引申的意思就是要常常懂得安慰父母,父母假如有不顺心的时候,或者心里面有烦恼有忧虑的时候,我们要常常懂得开导父母,让父母的精神愉快。而开导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用传统文化,因为中华古圣先贤他们都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是很富裕,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喜悦无比。我们如果能够常常用这些传统伦理道德修养的这些教诲跟父母分享,也能够让父母心开意解。很多时候忧虑烦恼都是自己心里面自设障碍,只要我们想开了就没有烦恼,所以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我们学了传统文化,帮助父母也在精神、灵性上提升,这也叫做尽孝。所以孝顺父母不仅是说供养父母一点钱、一点物质,给父母好吃好穿,那叫供养父母之身,那不能够叫尽孝,因为父母有好吃有好穿未必快乐,特别是富裕人家的父母,愈有钱的你看他的脸色是愈苦恼,真正让父母快乐的,那是帮助父母在精神、灵性上提升。我们自己要努力学习,然后把所学的跟父母分享,这叫孝养父母之心,让他心开意解,这叫快乐。再上一层,孝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努力的去实现。假如父母对我没什么期望,我们是不是可以吊儿郎当、随随便便这么过日子?不能够。父母如果对我们没志向,我们也应该帮助父母立志向,可能父母并没有学过很多传统文化,我们学习了以后我们也要启发父母立志,自己立志做圣贤,启发父母也立志做圣贤。父母如果说我都老了,还做什么圣贤?不能这么说,圣贤跟凡俗之人有什么区别?就在于存心不同,不是在年龄不同。圣贤的存心是为天下人着想,绝不为自己,凡俗之人都是自私自利,凡俗自私自利的结果总是患得患失,他没有快乐,圣贤人没有得失,起心动念都是天下为公,他得大快乐,那种快乐绝对不是我们凡俗私心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们也应该帮助父母这么去做,自己做好榜样让父母看到,那才是真正的欢喜。所以要做圣贤,我们还得从小事开始做,“晨则省,昏则定”,不能说小事无所谓,只要做大事就好了,要知道能做大事的这种品德、能力都是从很多小事当中培养成的。老子曾经告诉我们“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告诉你起高楼大厦怎么起的?一点点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沙一石这么积累起来的;你要走千里之行还得一步一步的迈,不能够一下就跳过去。所以要做大事就得先从小事上训练,要养成大德就得在小的行为上去培养,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