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一条是讲当父母亲离我们而去,走的时候我们要“丧尽礼”,这是讲举行丧礼、举行哀悼的仪式,这是尽自己的一分诚孝。父母走了以后,每年定日子要祭祀父母、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要诚心诚意,这是孝道的落实。孝顺父母,父母生的时候、死的时候都是一样,孝心没有改变。《孝经》上讲,“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讲父母走了以后,我们每逢春秋二季都要祭祀父母,春天的祭日是清明节,后半年是冬至,清明节、冬至节都是祭祀的日子。我们祭祀父母,这是一种缅怀父母恩德的活动,这是一种学习孝道的一堂教育课,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诚心,对待父母的灵位如同父母站在眼前。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爱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在了,我们对父母的那种怀念也是一生不改,特别是要更加努力的来做人、来行义,不可以做出亏欠父母,让父母在天之灵蒙羞的事情,这是对父母的尽孝。
孝顺的人能够常常不忘父母,这种人他就有福。像我的爷爷他这一生就是“祭尽诚”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我爷爷现在还健在,已经将近九十岁的人,他很早就失去了双亲,虽然双亲不在,但是他祭祀父母那种诚心却让我们做儿孙非常的感动。每到春秋祭祀的日子都带着全家人,像我父亲、我的两个叔叔,还有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到后山我们说太公、太婆祖先的陵墓之前来扫墓、来除草、来祭祀,一辈子没有停过。这种诚心、这种孝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自己也可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读了博士,当了教授,但是我也是每年春秋祭祀,在家里到祭祀的日子必定是为祖先上香,朗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在祖先的牌位之前,发愿要好好做人,古人讲光耀门楣,我们希望这一生的德行不要有亏缺,让祖宗也能够开心。所以祭祀祖先不是一种迷信的活动,它是一个孝道的落实,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果社会有祭祀祖先的风气,大家都能祭祀祖先,要知道,对祖先都有这样的孝顺心,那对眼前的父母怎么会不孝顺?所以民风自然就纯厚,和谐社会这一条是非常好的做法。
因此前年二00六年我在全国各地也有做过演讲,讲孝道、讲八荣八耻、讲青少年的美德教育,所到之处也都向当地提出一个建议,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把清明节、冬至节定为法定的假日来做祭祀父母的日子、祭祀祖先的日子,这是提倡孝道。孝是人之根,是德之本,当一个人有了孝心的时候他的道德也就自然展开,孝心一发,善心就发起来了。所以古人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那个根就在孝道。你看孔子在《孝经》里面极力赞叹孝的德用,因为孝道可以使天下和顺,可以使上下无怨,可以使社会和谐,它的作用太大了,这是对社会国家而言,对自己来说,可以使自己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成功的事业、圣贤的品德。
孟子有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是圣贤,圣贤之道在哪里?也就是落实孝悌而已。所以《弟子规》“入则孝”这一篇是一切道德的根,我们要从这里入手来学习,关键要学到心地上,自己真正把孝道做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孝子,然后要把这个孝道向社会广泛的推扬。所以教,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要教育大众首先教孝道,最能够启发人的良善之心,连囚犯他都因为孝道而改变他的存心。教孝道,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孔子在《孝经》里曾经说过,“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能够用孝道来教导民众,用悌道,悌是恭敬,教孝敬,这就是敬天下的父母,就是敬天下的兄长,敬天下所有的人,能够敬天下所有的人,也就得到天下所有的人的恭敬。这就是“入则孝”里面所教导我们的,让我们从孝入手,培养自己那种圣贤的美德,自然就得到无限的福分。 |